谈新作
10月末,陈晓卿执导的新作——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开播,风靡大江南北,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后又一部“神作”,口碑甚好,豆瓣近5万人打出9.2的高分。在极高的期待下不负众望,其中的每一个美食故事都能勾起观众味蕾,每一集都把观众看得饥肠辘辘。
这部纪录片于12月16日正式完结,一手打造出这部新作的陈晓卿和参与其中的美食顾问董克平、小宽首先谈起的,自然是这部新作。
“和过去不一样的是,《风味人间》首次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待食物的流变、社会的进程和时代的口感。”小宽坦言,在这部纪录片中,陈晓卿带领团队走遍六大洲20多个地区,收录各色美食,这些全球美食其实并不遥远,而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部片子,你可以看到,西班牙的火腿和徽州的火腿是如何产生内在的契合,中国的麻辣小龙虾和美国的龙虾有着怎样的相同和不同……”小宽说,同样的一种食物和食材,在不同的文化话语之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而这次《风味人间》纪录片就是对这种内容的梳理,“很多时候对于食物,我们其实不太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大家喜欢吃这个东西。纪录片就是一种指路,从文化到地理到时间到空间,告诉你食物的答案和真理。”
董克平则表示,和以往相比,《风味人间》的舌尖更细腻、视角更广阔,他认为该片最大的亮点在于,重点阐述了食物的流变和中外不同的饮食方式、文化背景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我特别喜欢片中的这个观点——你吃什么食物就是什么样的人。” 董克平说,《风味人间》采用一种很高明、很深刻、很艺术的手法,把食物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认识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赋予食物不同的人文内涵。
作为导演,陈晓卿十分谦虚,他说自己并不是什么文化家,而是一个普通的纪录片导演。对于新作备受好评,陈晓卿一再强调,功劳应该记在团队身上。针对当下有些人认为,新纪录片中拍摄的美食都太高级、太华丽、太精致,陈晓卿首次做出了回应。“如果放在5年前,我不会去拍八宝鸭等这样的东西。” 陈晓卿说,但是一个朋友的话对他影响很大——你仔细去看普通人的饮食世界,各种食物各种宴席,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如今这部制作精良的美食片,其实所传达的内容还是一样的,“这些美食中,都可以看到美,看到传承,看到文化。”
谈年味
此次联手芜湖华邑酒店发布的这份年味菜单,由北京著名烹饪教育泰斗屈浩、川菜美食专家石光华、深圳的“蚝爷”陈汉宗和江苏省烹饪大师唐建华等共同完成。这份菜单中,来自华北、西南、岭南和江浙四个地域的八道经典年味佳肴齐聚一堂,包含寓意吉祥如意的蚝豉啫鸡、象征风调雨顺的捞鱼生及庆祝团圆的精致八宝饭等等。
活动现场,聊起各自心中的年味,陈晓卿和董克平、小宽的想法都不一样。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工业时代甚至是后工业时代。但是春节和年饭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小宽认为,年夜饭具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过去的人们是在一年的农闲时,才有精力去为这个节日费尽心思烹饪食物,而如今的年夜饭,跟三四十年前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从一个最隆重的节日变成一个可以休息几天的假期,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小宽说,在他心中,年夜饭其实是一个过去时态的东西,而当下年夜饭更多意义在于一种社交、一种怀念。
年纪较长的董克平则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想法。“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年夜饭还是非常需要的。”董克平说,《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一个老太太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年糕,“这个年糕多好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年糕做出来后,她的孩子、孙子一起回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老太太笑出了眼泪来。”董克平说,每每看到这个片段,他都非常感动,年夜饭对于他来说,就像是这个画面对他的冲击,“我最期望的就是年夜饭时,跟家人坐在一起吃上一顿,一起吃饭聊天,吃什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那种氛围。”
作为安徽人的陈晓卿,他的出发点就更不一样。“我的老家在淮北,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就要准备很多菜,要把桌子摆得满满的。”陈晓卿说,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感慨过去的年味浓,现在的年味淡,但他并不这样认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什么都香,虽然让人怀念,但是大家更应该看到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陈晓卿如是说,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了,真正吃饱饭了,才能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把年过得丰富多彩,“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才能有今天的这份年味菜单,东南西北不同风味齐聚一堂,这体现了进步,体现了我们现代人的食物观念和全新的年味。”
记者 唐乐燕 文 郑远 摄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绿皮火车,曾是市民出行的“主打”。(资料图片)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时钟滴滴答答,时间匀速向前,时代翻天改...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