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末,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蚌埠落下帷幕,芜湖市代表团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现场金牌数位居第三。记者注意到,来自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的运动员们表现出色,一举夺下单项金牌17枚,团体金牌25人次,5人次破了赛会纪录。
这样亮眼的成绩其实并不意外,到今年下半年,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试点成为芜湖市体育运动学校已经两年。日前,记者再次来到了这所学校,探访该校“教体结合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两年前 深入推进教体结合 城南实验中学先行
走进城南实验中学,上午这里还和任何一所全日制中学没有区别,学生们都在教室内认真上课;然而,一到下午就会发现,运动员班教室内空空荡荡,学生们全部都在操场上和各个场馆内进行着训练。这种模式始于两年前的9月1日,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从那天起多了一重身份——芜湖市体育运动学校。该校是芜湖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联手推进“教体结合模式”的首个试点学校。
“这并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我们学校和相关部门经过反复调研做出的决定。”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校长奚家鑫回忆道。在2016年试点之前,城南实验中学长期面临生源文化基础课成绩偏弱的这一难题,作为一所全日制中学,这一情况几乎是致命的,教职工们对学校未来该走什么样的路都十分迷茫。“作为校长我的初心便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道路,这几年国家正大力推进教体结合,而学校上个世纪80年代在体育发展方面就曾取得过一些成绩,有一定影响力。”奚家鑫说,学校还拥有着离奥体近这样的区位优势和完全中学这样的学制优势,他们便想试一试这条道路。于是,经过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的决定,以市城南实验中学为基础、市青少年体校负责训练并协助学生管理的芜湖市体育运动学校正式成立。
“区别于传统体校的体教结合,我们的这种模式是‘教体结合’,教是第一位的,这里的教既是体育技能,更是教品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在奚家鑫看来,创新试点的出发点应是提升运动员们的综合素质,新的模式首先解决的是学训之间的矛盾。“过去每个班体育特长生只有几个,学习训练时间都很分散,时常出现矛盾;但在我们学校,运动员班的文化课和训练课时间都经过统一合理的安排。”记者了解到,这些运动员学生齐聚在一起,专业、学习目标都一致,有着良好的成长氛围。“我们把这称之为‘三集中’培养模式:即读、训、吃住全部集中在一起,学校从生活上、学习上、训练上为运动员提供优质服务。”奚家鑫表示,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也更有助于校方更好地进行学生运动员生涯管理。
两年后
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 期待未来更好发展
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总共有5个运动员班级,设有11个运动项目,射击、拳击、摔跤等都是较为强势的项目。共有210名运动员学生,占全校学生数22%,而最早招进的一批41人也已进入高三,即将面临毕业检验。
“这些运动员未来发展的道路比普通的体育特长生要宽广得多。”据奚家鑫介绍,普通的体育特长生一般走的都是体育高考的道路,未来进入高校选择的多是大众体育、体育教育等专业。他们学校的这些运动员显然有着更多选择:有的会被招进省队;有的选择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未来可以就读其他专业;此外只要是二级运动员,还可以选择投报高校的体育单招。“目前高三班即将毕业,我们正在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文化课和体育成绩,对他们进行逐个指导,希望他们都能走上最适合自己、最好的一条路。”
此次省运会上的优秀成绩正是该校两年来辛勤努力的一次展示。据悉,城南实验中学共派出92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省运会的射击、射箭、摔跤、拳击等10个项目角逐。最终获单项金牌17枚,单项银牌8枚,单项铜牌18枚;团体金牌25人次,团体银牌12人次,团体铜牌7人次;5人次破赛会纪录,2名同学获得道德风尚奖。“不过我们最看重的仍然运动员个人综合素质的成长,并不是金牌数量的多少。”谈及成绩时奚家鑫反复强调,如今在运动员培养观念上,已经从过去的“金牌战略”转为现在的“体育强国战略”,“我最终希望,体育成为我们学生的专长,而不是他们的唯一。”
采访结束前,奚家鑫还透露了目前学校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从总体看,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还需要形成更灵活更好的机制。”此外,引进人才也是他们目前最头疼的一大瓶颈,“这学期我们增加了排球和篮球这两个新的运动项目,就需要增加新的专业教练。”奚家鑫说,他希望未来可以早日建立起一支属于学校的教练队伍,真正把教体结合的模式彻底打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运动员……
(部分图片由市城南实验中学提供)
□ 记者 唐乐燕/文梅韬/摄
新闻推荐
随着电动车新规的公布,关于骑车人素质的讨论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记者近日观察发现,由于骑车人安全意识的淡薄,芜湖街头电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