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的季节。七月以来,芜湖各大医院急诊科接待的小儿患者人数都猛增。以皖医弋矶山医院为例,7月共接待小儿患者1682人,日均接近60人。除去高热、腹泻等疾病外,还有误服药、溺水、烫伤等种种意外情况。
这些案例都在给家长们敲醒警钟,“安全”不能“放假”,暑期更要悉心看护孩子。远离热源、收好药品、安装护栏、进行安全教育,日常的未雨绸缪远胜亡羊补牢。
2岁娃娃遭遇液体烫伤
说到烧伤烫伤,大家都不会陌生,多发于夏秋季节。在弋矶山医院烧烫伤科,记者了解到,儿童此类意外的发生率正从超过70%降至现在的30%以下。但是,悲剧仍然时有发生。
弋矶山医院烧烫伤科负责人吕大伦主任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7月份,科室接诊了6名小儿烫伤患者,年龄大都在2岁以下,烫伤部位全身都有。伤情不算特别严重,多为生活烫伤,“有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碰到热水的。也有爬高上低、到处摸,打翻热水热汤的。”吕主任介绍说,这种液体烫伤,多数存在看护不周的因素。
在孩子烫伤后,最重要的是及时采取措施降温、消肿止痛,伤势就能得到很好地恢复。“中小面积的烧烫伤,最直接的处理办法是用自来水冲洗半小时左右。不建议用冰块敷患处,防止冻伤。牙膏、酱油、醋、红紫药水、青草膏、炉灰这些土方法,也统统不靠谱。”
吕主任提醒说,平时开水、热汤要放置高处,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洗澡水应该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如果是用花洒调节水温的,要大人在旁边看护,不能让孩子任意调节。燃气软管要定时检查更换,不让小儿接触火源。
降压药、农药都有孩子误服
该院急诊大厅的姜护士长介绍说,医院每月都会接诊数例各类误服患儿,暑假期间人数还有所上升。以误服药物为主,如止咳药、降压药、降糖药、退热药、精神类药品等等,还有农村的孩子误服驱虫药、除草药、甚至农药。误服孩子的年龄段多集中在1到5岁,正是认知辨认能力较弱、好奇心强的时间段。
据悉,误服药物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家长对药物保管不严,存放位置不当;另一个则是粗心的家长给孩子喂错剂量,甚至喂错药品,导致药物过量或中毒。
急诊儿科医生建议,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吃药,因为孩子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平时不要为了让孩子吃药,骗其说是“糖果”;药物应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另外,家长要对家中药品以及各类腐蚀性化学剂、鼠药等物品妥善存放,最好放在高处专柜并落锁,切忌放于儿童能触及的地方。特别提醒,不要用饮料、矿泉水瓶装有毒液体,以防孩子误服。
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先要尽量弄清吃了什么药、吃了多少。并把外包装或剩余物一起带到医院,以便医生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安眠药、降压药、退热药、降糖药等有一定毒副作用,且有剂量限制,孩子误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如头晕、腹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或减慢等,家长要第一时间送医院救治。
还有一些具有腐蚀性的物品,可引起口腔、食管、胃部灼伤、出血,甚至胃穿孔,此时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喂水、也不要擅自催吐,以免使孩子的咽喉、食管和胃二次受到伤害,要立即送到医院。
异物窒息、溺水跌落也要预防
有国外研究显示,1-4岁的婴幼儿最易遭受家庭意外,因为其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差。急诊医生指出,除了烫伤、误服外,家长还要保护孩子远离异物窒息。
除了瓜子、豆类、石榴等食物是气管异物的常见物,钉子、别针、硬币、纽扣等小物件也常导致儿童异物窒息。孩子在吃东西时应让其尽量安静,不能说话、大笑、跑跳、挑逗,最好保持直立坐姿,在固定好的餐椅中进食。如果其咀嚼吞咽功能还不能很好地应对某些食物,家长或者改变食物形态,或者干脆暂时不要喂食。经常对家中进行“地毯式”扫除,及时清理孩子有可能碰到的小物品,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远离溺水和跌落。孩子洗澡时一定要有专人看护,不能单独将其置于澡盆中,马桶、洗衣机、水缸等要随时盖好盖子。儿童不要单独站在桌椅等高处。家中及时锁闭窗户,或安装防护围栏,家中楼梯的高度和坡度要适合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洗手间铺设防滑瓷砖等。
记者 程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戴卿)7月31日,2018年首期企业管理大讲堂培训会在市委党校举办,来自奇瑞、海螺、美的、三只松鼠等企业的300余名员...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