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我想,用这句话来描绘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最合适不过了。
多少次翻开《红楼梦》,每一次 ,宝黛二人的爱情都给我的心灵一次次震撼,读到最深处,不禁泪如雨下……
前一世,那一株绛珠草,那一位神瑛侍者,浇灌之情,用今生的泪来还。这便注定了红楼的悲剧,宝黛的悲剧。也许,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可叹,终是木石前盟未及金玉良缘。大观园犹在,可那园中人又在哪儿呢?
我犹记得,在宝玉读《西厢记》时,黛玉见到,同他共读;我犹记得,二人初见的场景。可转眼之间又成了一面是宝玉大婚,一面是黛玉焚稿,这极喜与极悲交错的场面,黛玉那未说完的一句,“宝玉,你好……”那是怨吗?是叹惋吗?是临终时对心上人的祝福吗?也许,正是这未完的一句,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也为宝黛的爱情更添一份悲剧色彩。
黛玉与宝玉相比于《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是天真且纯洁的,没有宝钗的世故,也没有王熙凤的精于算计。他们背弃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想要挣脱世俗的枷锁,其他人不理解他们,给他们的是嘲笑和讽刺。而作者写《红楼梦》时,不也正是不被人理解,不为人接受吗?也许,宝黛二人正是他精神思想的寄托。他赞美这种反抗精神,也拥有这种反叛精神,但在那个时代,只能低头,只能屈服,一人之力抵不过一个社会,抵不上一个时代,这也正是红楼的悲剧,却也恰恰为其魅力所在。
红楼之中几百人,形形色色,个个都是形象鲜明、跃然纸上,或是单纯封建礼教的附庸,或是精于算计、懂得世故,或是背弃礼教,知世故而不世故……作者用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着众生群像。我记得有位学者说过,《红楼梦》在当时不会被理解,五十年后才有读者。如今,《红楼梦》经历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久而弥笃,究其原因,不单是“魅力”二字可以概括的,其思想内涵更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指导老师:邢殚
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二(8)班程芃岳
新闻推荐
收回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证号及其持证人姓名如下:序号许可证号持证人(负责人)姓名1341402100948万年华2341404100321刘为发33...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