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芮娟
多年来,社区基础数据的单一、部门信息之间的壁垒,造成的政务工作繁重和群众办事难等诸多现象,一直困扰着社会服务和管理。如何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政府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方便居民群众办事,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12年起,镜湖区就在全省率先实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明确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网格化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如今5年已经过去,近日,记者先后来到办事群众身边、基层社区、镜湖区市民服务中心,感受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硕果。
信息化平台运行
惠及居民也方便了社工
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中,镜湖区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了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以“一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系统、四个支撑”为主要内容。其中 “一个中心”即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汇集网格化采集信息,收集百姓办事信息,构建数据中心;“三个系统”即网格管理“一网清”的网格化平台系统,实现全区428个网格内全要素信息的动态化管理与服务;居民服务“一站通”公共平台、权力运行平台系统,实现所有审批和非审批居民办事项在全城范围内的“一站受理、一点办结”;综合信息“一户明”的易户网、易企网的应用系统,提供个人及企业所有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相关信息的展示、查询、申办。
“以前帮居民办理低保,要带着居民的各项材料上报到区政府审批,经常为补全材料要跑很多趟,花不少时间。现在有了信息化平台,在中心受理,区里直接在网上审核,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镜湖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小陈坦言,“信息化不仅方便了居民,也方便了广大社工。”
信息化平台的广泛覆盖和普遍应用,还建立了一个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增强了政府公信力。镜湖区棠梅园小区网格员孙涛在巡查中曾发现有442户高层居民楼停水后,立刻通过“社管通”终端上报。由于发现及时,调度有序,部门联动,虽然停水持续了三天半,但无一起投诉、无一人不满。
410个事项网上运行
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90后陈艳是大砻坊文化产业园内芜湖火炎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刚入职不久,公司要求她需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正准备带着身份证、毕业证书、户口簿等一堆材料到大砻坊中心办理时,没想到社区网格员告知现在可以无需跑腿,直接在网上办理了。”按照网格员的指导,陈艳顺利在网上提交了材料,进行申请。两天后,陈艳就收到了邮寄过来的《就业失业登记证》。
汇集了12个部门的镜湖区市民服务中心是芜湖市最早成立的区级市民服务中心,每天,除了户籍是镜湖区的市民,还有很多其他区的市民前往这里办理护照、迁户口、交罚单等事项。户籍地是鸠江区的张燕就是其中一位,张燕想把户口迁往刚买房不久的弋江区。让她没想到的是,她赶到离工作单位较近的镜湖区市民服务中心,申请、填表……不到20分钟,就顺利迁好了户口。
这样足不出户办理好相关事项和全城通办相关事项例子还有很多。据镜湖区副区长杨燕介绍,自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镜湖区构建了纵向深入到村居,横向延伸到各区直部门,线上、线下多渠道,一站式、全城通办的便民服务方式。每一个服务事项,从受理开始,镜湖区就全程启动电子监察,整个审批环节都在电子监察的监督下往上运行,规范了各部门审核、审批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纪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目前,镜湖区可网上运行的政务服务事项共有410项。
新闻推荐
事发芜湖市三山区,当地警方已介入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