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中央,一张大画案,铺陈开来,写意花鸟、山石意趣,墨香四溢;挪开画纸,一把剪刀、一叠彩纸,就着画案信手剪出四季更迭中的小感动:葡萄藤下的萌鼠、椰林里的傣族姑娘……日复一日里,笔墨情趣组成了张雪萍的世界。
剪刀下: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每个周六的下午,芜湖九莲塘市老年书画协会创作基地的一角,剪艺苑的剪纸工艺课上总是很欢腾,园长张雪萍早早为学员们准备好亲手设计的剪纸图案样稿。这些图案题材直接取材于生活,有张雪萍的观察,又有提炼,极富生活感。针对老年班学员的特点,通过夸张的造型、大线条纹样来处理画面,易上手。学员们乐意被张雪萍领进这门神奇又古老的艺术。几堂课下来,学员们收获很大。学员们喊出口号:“用手中的剪刀剪出和谐!剪出友谊!剪出民族文化!”
对这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的追随,张雪萍笑言,那是缘起最初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动——从小受小脚奶奶做女红影响,看着大人剪鞋花绣成花鞋,觉得太好看了,也要学,因为当时太小,家人不让拿剪刀,就偷偷拿草纸来撕花样,撕出小动物造型、花朵造型……这种由心而发的喜爱一直伴随她的成长,到后来从事幼教工作,用孩子的眼光打量周遭,以纯然的心思,把所看、所感受到的天地万物转化到剪纸艺术、布艺拼贴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雪萍作为剪纸教师为芜湖师范学校的幼师专业授课。她把剪纸活化到课堂上,“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这些烘托节日气氛的传统剪纸艺术,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剪纸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和技法,不应该被遗忘。”
她在教学中把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人物的画法、纹样进行独立改编和处理,创作出有新意的剪纸。她剪刀下的作品,体现了“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一套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创作的剪纸作品“十二金钗”,历经数次搬家,似宝贝般保存下来,才让我们得见“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的灵动技艺。
笔墨里:
寄情花竹间,情浓意蕴深
艺术不拘一格一式,中国水墨画的写意花鸟,牡丹丛竹也是近年来张雪萍主要表现的题材方向。这个转型对张雪萍而言纯属偶然。
当中年的张雪萍正在体味家庭、事业的稳定和谐时,1997年,爱人被查出癌症,张雪萍毅然辞职陪伴爱人治疗。两年多后,爱人还是走了,苦闷中的张雪萍来到女儿工作的地方上海,白天女儿去上班,她就怔怔地坐在电视机前,正好当时的书画频道在教授中国画的技法,一下子她被吸引住了,跟着电视课程练习,找来芥子园画谱研习……在笔墨的意趣里,张雪萍感受到内心沉寂许久的对艺术的爱被唤醒,这是一种与自然对象间的微妙感应,就是要去表现“它们”,去亲近“它们”。
艺术让张雪萍豁然开朗起来。回到芜湖后,张雪萍走进市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她在居所门前的大平台上栽上植物,便于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多年的学习,收获斐然,她笔下的牡丹婷婷勃发,设色不滞重,有水墨与淡彩相融相化的墨彩韵致。她的竹子富于书法的凝练线条,做出了神完意足的表达。她说:“我尊重画谱、技法,但绝不刻意模仿,我的每一笔都来自我的内心感受!随心所欲,乘兴画去,尽兴而止!”
如今,已是安徽省书画联谊会高级书画师、芜湖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被收录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人才库的张雪萍,生活中以丹青相伴,有学生围绕左右,学生们最小3岁、最大67岁。3岁的学生牵着她的手走进自然,去认识自然,认真地画出拙朴的线条,张雪萍收获的是快乐;67岁的学生大姐学习写意牡丹,出于偶然,因一次逛店,看到了张雪萍在店面的柜台上画牡丹,被深深吸引,于是鼓起勇气主动拜师,为在操持家事的空隙赶上一节课,大姐更是加倍付出,她总是把在家练习时的薄弱点准备好,在上课时寻求点拨。张雪萍不惜指点,因为她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记者 王惠 文/ 摄
剪纸作品 《十二金钗》系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醉驾被查拒不承认,民警用证据锁定违法事实,并依法对其作出处理。3月30日晚,弋江交警大队接到110转警,称高校园区派出所在处理一起治安案件中,当事人刘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民警立即赶到高校园...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