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芜湖新闻 > 正文

满街赤橙黄绿小单车 现在就让我们说说自行车

来源:芜湖日报 2017-04-08 06:06   https://www.yybnet.net/

共享单车红了。一时间,在我们这座城市的道路上,骑着一辆靓丽的单车兜兜风好像成了桩赶时髦的事儿。曾几何时,自行车一度是国人最重要、最青睐的代步工具。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每天清晨与黄昏,道路上的自行车洪流绵延无尽、滚滚而来,成为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清代-民国时期 自行车还是稀罕玩意

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在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出版的《申江胜景图》首次记载了中国开始出现骑自行车的情景:“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里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当时自行车数量极少,寥寥可数,骑行者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车发展史来看,当时自行车在欧洲也是首创,仅几年后就已经传入中国,可见其引进速度之快。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英商怡和、德商禅臣、法商礼康等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五金杂货类”输入上海,到19世纪末在上海已有广泛市场。1897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使中国有了自己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由此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引领了几代中国人的自行车消费时尚。

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

大件儿之首“二八大平跑”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人们生活富足、喜购年货的象征,就是“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买车很不容易,有的大单位就出面,替职工向国营商业部门办理“赊购”。

那会儿,自行车除了用于上下班乘骑,还有一个非常任务——负重运输,一大家子要采买些沉东西、上远地儿接个人,都指望这辆自行车。所以尽管也有轻便车型,但最受大众欢迎的,还是异常扎实、能驮一家三口的载重型28英寸男车。这款威风凛凛的自行车,在百姓口中有个专属名词——“二八大平跑”。当时,十岁上下的孩子学骑自行车,也喜欢用这种大块头的“二八大平跑”,因为它结实,经摔。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有童年握定车把、稳着车架、斜着身子,把小腿穿过横梁下方空当努力去够脚蹬子的“掏螃蟹”练车记忆。

人们对自家的自行车都是精心呵护。许多人一买到车,就赶紧拿颜色不一的塑料条把大梁、车把等部位缠起来,以防磨损油漆。即便没淋雨,隔三岔五也要用碎棉纱或旧布头把自行车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锈。

1978年后,随着生活逐步改善,耐用消费品需求全面增长,“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大家结婚置业的必备物件。作为“大件”之首,无论城乡,自行车到处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甚至出现伪造、倒卖自行车购买票证以及商家惜售、利用紧缺商品拉关系的现象。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买自行车的回忆,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有共同的记忆:

一般都在工作几年后,再加上全家人节衣缩食才攒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可那会儿生产自行车的厂家太少,跟缝纫机一样必须凭票供应。一个单位常常有百八十口人,几年才轮到一张票,分配办法通常是抓阄。手气好抓上的,即使不会骑车也非买不可,以备将来子女之需,而急需车骑的人干瞪眼着急。

那些拿到票的幸运儿,一般都会立马去商店将自行车买回家。买车那天,大家排着队,车肯定是不许挑的,票上指定的是哪种车型,就只能买哪种车型。由售货员从店里边把车推出来。然后一手交钱交票,一手交车,没得商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人一车”的自行车王国

1981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电视机”等十种日用机电产品的生产,到了1986年,仅前十一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3229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当时,国内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千余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自行车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市场供应不断放大,而百姓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很快,许多人结束了骑破车旧车、骑大号男车的历史,街头也不再是“黑骑军”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多了各种型号、色彩、样式的自行车,可谓洋洋大观。

在自行车全盛时代,国际视角的中国印象、北京印象,都少不了满街的自行车。

据新华社报道,1974年-1975年期间,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和夫人巴巴拉,经常骑着“飞鸽”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两人骑车在天安门前的留影一再出现于报纸杂志上。15年后,当老布什以总统身份访华时,收到的特殊国礼也是两辆“飞鸽”自行车。

1987年,《北京日报》举办“威力杯外国人看北京”征文活动,各国专家学者、外交人员、媒体记者纷纷来稿,许多人浓墨重彩描绘了“自行车王国”的震撼。

波兰专家莱舍克·阿达姆奇克写道:“自行车在中国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对此,世界上人人皆知。但是,光知道这一点还不够。需要骑上自行车,大胆地到北京的大街上,与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骑去。我想,只有这时,才能真正感到成了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居民。”

英国皇家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威·普洛登写道:“在北京骑自行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但骑车所能领略的还不止于此。这座城市在迅速扩展,旅游者步行就很难了解其全貌。假如你愿意,你可以在天安门广场四周的街道转悠,也可以从那里出发一直向东或者向西骑。你可以拐进纵横交错的小胡同,它们都位于大街之间,路面大多是铺设过的,也很干净。在许多地方,有各家各户的笑语喧哗声,有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小企业嘈杂的噪音,但是在这一片喧闹声中,能听到的车辆声唯有自行车的铃声。”

而这些来稿也都坦言:交通堵塞日益严重,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让北京人骑自行车的乐趣减少。

上世纪九十年代

汽车时代挤压骑车空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开始逐渐替代自行车,扮演起了城市交通的主角。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普通人拥有私家车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但随之而来的是自行车骑行环境的改变,不少骑车人感觉路越来越难走了。

限于当时的道路状况,机动车、自行车常常拥挤而行。在一些道路状况不佳的路段,自行车非常地难骑。此外再加上轻便快捷的电动自行车开始出现,传统的人力自行车开始逐渐减少。昔日浩浩荡荡的自行车车流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

现在

环保理念让自行车再次辉煌

近些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观念与日俱增,选择自行车代替私家车成为众多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行车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好法子,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各个城市出现。“设置专用道,还路自行车”,保障自行车路权和安全的呼声高涨。

2012年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当天,芜湖市迎来了首批公共自行车,它被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小绿”。最近,随着永安行、ofo和摩拜等共享单车的入驻,“小黄”、“小绿”、“小红”、“小蓝”已经成为芜湖市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报综合整理

人们在商场选购自行车

滚滚自行车车流,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一道别样“风景线”。

新闻推荐

这样的生日会我喜欢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参加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生日盛会。我们50位来自全市各小学三月份生日的小记者汇聚在芜湖市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接受生日祝福、感受植物魅力、体验播种快乐,虽然没有舞台、没有...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草木心2017-04-08 00:00
猜你喜欢:
社工进校园2017-04-08 00:00
评论:(满街赤橙黄绿小单车 现在就让我们说说自行车)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