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巷,青石板路,白墙黛瓦,镶嵌在江城闹市中心。小巷弯弯的,像条扁担,一头挑着步行街,另一头挑着一座院子。挑这“担子”的人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王大爷。院子有两扇对开的红木大门,门框、门板被风雨岁月打磨得光怪陆离,一对铁门环锈迹斑斑,像一对浑黄的大眼睛,张望小巷的百年沧桑。
院子背后,原来有一个小门,有一条并不通幽的曲径,直达热闹的镜湖公园。院子里原来是梨簧戏剧团,院子中心有一个戏台。王大爷曾在这里唱了十多年梨簧戏,是芜湖家喻户晓的名角。梨簧戏曾是芜湖这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声名远播,已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市井戏,每一出都表达了人们祈求人寿年丰、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
梨簧戏剧团已经撤销很多年,剧团其他人或改行,或经商。唯有王大爷一直坚守于此,他曾多次婉言谢绝了演艺公司的高薪聘请,也不顾家人反对,宁可无偿辅导徒弟,传授梨簧戏艺术。可以说,他是梨簧戏的虔诚传承者和忠实守望者。
说到梨簧戏,王大爷神采飞扬,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逢人就介绍梨簧戏历史,自豪地说,陈毅元帅曾陪同外国外交使节去黄山后,途经芜湖,观看了梨簧戏,非常欣赏。郭沫若来芜湖,观看了梨簧戏,也十分高兴。说到如今破落的院子,尤其是面对陈旧、凋敝的戏台,王大爷感慨万千,既伤感,也无限欣慰。是啊,在繁华的闹市中心,能保留这块福地和净地多么不易啊!
沿着曲径,走进镜湖公园。公园附近的树荫下,有好几处唱戏的,都是票友们自发组建的。有唱京剧的,有唱庐剧的,而王大爷唱梨簧戏的这边也是人头攒动。几身戏服、几件道具、几种乐器、几条长凳,一个梨簧戏“戏院”就搭起来了。王大爷不仅是这里的常客,更是这里的主角,每天总有几个“学生”跟着他唱得如痴如醉。他们甚至放弃了晨练,总在这里演着一出出梨簧戏。在他们看来,过着宁静、平凡的生活,只要有“舞台”能够演出梨簧戏,就是最大的幸福。是啊,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和守望。
镜湖美,镜湖公园风情美,唱着梨簧戏,歌唱平安幸福更美。如今,梨簧戏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有一天,梨簧戏在文艺舞台上,会重新占有一席之地,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锦上添花!
安师大附外初二(11)班 孙光远
新闻推荐
家住芜湖的梁女士每天看着小辈们环绕膝前,都会想起41年前那一幕,要不是当年那3位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帮忙,自己的生命在26岁时就已定格。更令她愧疚的是,自己性命垂危那三个小伙想帮忙时,自己家人惮于对...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