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午放学,数以百计的学生走出校门涌向学校周边小区的“小饭桌”,这是在市区几乎每所小学、初中门前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幕。当下,芜湖市区到底有多少针对中小学生的小饭桌?难有一个准确数字。但在三山区的所有中小学校,这样的“盛景”却不见踪影,这得益于该区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学生食堂,孩子们不出校门就可吃到可口卫生且价格公道的饭菜,很好地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成为家长最满意的“教育民生工程”之一。
全区中小学校校建食堂
昨天,记者在三山区教育局采访了解到,该区现有28所中小学校,校校都建有符合标准的学生食堂,且保证只要学生在校都正常运转。
记者从三山区教育局负责人处了解到,三山建区以来,新建中小学校园达12所之多,这些新建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时就将学生食堂纳入“标配”,与新校园的校舍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非新建的中小学校,原来有学生食堂的,全部进行标准化改造;原来没有食堂的,全部新建学生食堂。
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共有在校生12300多人,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超过10000人。三山区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说,在三山区,不仅农村中小学校都建了学生食堂,就是在三山街道上的中小学校同样都建有学生食堂。在三山区,除了少数家就住在学校边上自愿回家吃饭的,其他学生中午都在学校食堂就餐。
采访中,多位家长对记者说,学校开学生食堂实在为家长办了一件大好事,让他们可以在外安心上班,中午不必急着赶回家为孩子忙午饭。而且学校有学生食堂,孩子中午在校园里就餐,还有老师照管,安全有保障,更让家长放心。
政府投巨资实惠给学生
记者了解到,三山区中小学校学生食堂建成后,由政府出资统一采购食堂设备和学生用餐设施,仅此项投入就达到2000万元之多,确保了学校食堂设施的现代化和高标准。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重点考察服务质量,择优引进食堂的承办者,免费提供食堂设施和水电气供承办者使用,但要求承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给学生的饭菜必须保证质量且价格公道,将政府的巨额投入转化为予以学生的实惠。学校成立由学校总务科、家委会组成监督组,经常对食堂进行检查,保障学生的利益。
为确保学生食堂的安全卫生,所有学校食堂都实行“明厨亮灶”,接受师生监督。学校食堂使用的粮油等,必须从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区教育局共同核定的有配送资质的单位进货。区教育局还要求各学校食堂实行“营养配餐”,每天公布菜谱,一周之内主要菜品不重样。既确保孩子们在食堂里吃得放心,也要让孩子们吃得可口。
学校食堂也解教师之难
三山区中小学校校办食堂,在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解决了教师的“吃饭难”问题,从一个方面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三山区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许多年轻的教师家不住在学校附近,每天早出晚归,他们同样会面临中午“吃饭难”的问题,学校有食堂,让他们每天午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饭菜,不用担心天天吃微波炉热的饭或方便面,提振了“士气”。
一些学校还考虑到不少教师的家离学校较远,每天必须一大早往学校赶,时间紧在家吃不好或来不及吃早饭,让食堂为教师们开设早餐,此举让老师心里很温暖。
三山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每到新学期开学之际,市区许多中小学生家长都忙着为孩子找“小饭桌”,这几乎成了那些中午赶不回家的家长开学时的“头等大事”。相比起来,三山区的中小学生家长在这方面的确很“幸福”。这些年来,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原来本不多的学校食堂几乎消失殆尽,而三山区在全区中小学校推进学生食堂建设,把卫生、安全、方便、实惠让给孩子和家长们,其做法的确值得称道。
前几天,记者在市区几所中小学校采访,发现一到中午放学,不仅这些学校有大量的学生被周边小区的“小饭桌”接走,就连不少学校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去“小饭桌”吃午饭。几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选择去“小饭桌”搭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由于学校没有食堂,他们离家又远,以前就自己带午饭,或叫外卖、去大排档,但天天这样解决午餐,时间一长胃就受不了,担心身体健康受损,就和学生一起去“小饭桌”。记者从市区一些中小学校校长口中了解到,这些年来,“小饭桌”数量有增无减,选择“小饭桌”的学生越来越多,无奈选择“小饭桌”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三山区开设学校食堂,解决了学生和教师午餐难题,值得借鉴。 记者 王俊杰
新闻推荐
4月5日《江苏经济报》一版头条报道 滁州:用创新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4月5日《江苏经济报》一版头条报道滁州:用创新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