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旻)“我觉得捐献遗体和角膜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值得的事!我很早以前看到捐献者事迹的报道时,就有了这个想法,这次可以说是圆一个心愿。”年轻的周锦满是两个孩子的母亲。3月28日上午,她和丈夫一起在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皖南医学院接受站进行了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
小周的丈夫刘俊才是芜湖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当天,救援队11名队员一起参加了志愿捐献登记。这支民间公益救援队在芜湖已颇有名气,在应急突发事件救援、水域打捞溺水身亡遇难遗体、寻找走失老人等各种紧急状况中,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领队代号“猎鹰”的赵军至今已参加过大小400多次救援行动。“在生命面前,其他的都不重要。”赵军告诉记者,他提出志愿捐献遗体的想法后,立刻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其中不乏几位“90后”。“我们也了解到现在医疗和科研上极其需要遗体和器官捐献,很多病患在等待受捐。我们想帮到他们,更希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而且,这也可以说是人离世后以另一种形式给世界留下余热。”赵军说。
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活动,它既是为医学教育和科学事业服务,也为一些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等因素影响,人们对此了解较少,愿意捐献者更是寥寥。
皖医接受站站长李强向记者介绍说,现在皖医接受站主要接受遗体和角膜捐献,从2005年设站至今已实现捐献遗体和角膜76例,其中最小的捐献者仅4个月。芜湖2015年志愿捐献登记112人,完成遗体捐献12例,角膜捐献6例;2016年志愿捐献登记115人,完成捐献21例,角膜捐献1例;今年已完成捐献2例。志愿捐献者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相较于早些年登记者多为50岁以上者,从去年开始,咨询、志愿登记者中年轻人的比重大幅增加。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的教授,退伍军人,年轻大学生,甚至“新手”妈妈。
从讳莫如深到主动参与,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大众意识的提高,捐献者事迹的宣传,提升了大众关注度,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转变传统观念的影响。红十字会也加强了与医院的沟通,在院方设立了器官协调员,便于信息交流沟通。皖医接受站已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0553-3932488,接受群众咨询。
图为志愿者向记者展示荣誉证书。记者 陈洁 摄
新闻推荐
神奇的3D打印、奇妙的模型组装、聪明的机器人踢球……这些高大上的玩意儿,在延安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就可以体验了。3月21日下午,该校四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新奇的创客教育课,由此开始了弋江区中小...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