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春日上午,阳光洒进皖南医学院的2号试验楼,这里是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芜湖接受站。35岁的赵军一身深蓝连体衣,伏在桌前一笔一划地填写着捐赠协议书。在他身边,是10位同样身着制服的队友,他们都来自芜湖蓝天救援队。而此刻,他们又多了一重志愿者身份,即使离开人世,大爱依然延续。
执着的“猎鹰”
赵军的衣服上别着许多徽章,黑色的束腰皮带和黑皮靴让他显得格外干练。作为队长,157354是他的编号,“猎鹰”是他的代号。多年来,他已参加大大小小的救援400多起,包括尼泊尔地震、雅安地震等。“那些灾难场面让人很有触动,人的生命很脆弱,但恰恰是最宝贵的。如果能以自己的力量,延续他人的生命,这是义不容辞的。”
赵军告诉记者,签署这份协议,他并没有心理障碍,家中长辈也很支持。作为专业的救援队员,更应该有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人,回馈社会,传递正能量。“我们的队员都是普通人,但面对困境中的人,愿意搭把手、帮个忙,这次的志愿捐献也是一样。”
当天,包括赵军在内,共有11名蓝天救援队的正式和预备队员签订协议。他们大都在二三十岁,比较年轻。
“龙哥“的心愿
“蓝天救援”是中国民间专业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成立于2007年。它是第一支整体纳入国家应急体系的队伍,区别于民间其他公益组织。半军事化管理、专业化技能培训、不收任何费用、远离商业,为减灾防灾、应急救援作出了很多贡献。
蓝天救援现在全国有三百多支分队,芜湖队建立于2016年7月2日,建队至今参与过应急突发救援、抗洪抢险、水域打捞、寻找走失老人和孩童等活动,为2000多位老人戴上了防走失的“黄手环”,在江城多家学校开展防溺水知识巡讲。
41岁的张龙在江城一家国企工作,今年2月份加入蓝天救援队,目前是预备队员,代号“龙哥”。他戴着帽子,身穿一件荧光背心,手中拿着一张蓝色的卡片,那是接受站发放给志愿者的身份卡片。“我喜欢做公益,每年都参与献血。器官捐献和献血都是帮助他人。”“龙哥”笑着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通过考核,他就能成为正式队员了。
李站长的“原创”
皖南医学院遗体(器官)捐献芜湖接受站站长李强告诉记者,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活动,它既是为医学教育和科学事业服务,也是为一些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有时,一位捐献者的器官能同时挽救七、八位患者的生命。”
据统计,从2005年至今,芜湖共完成遗体和器官捐献76例,实现登记731例。相较之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我用一组数据来说明,2014年完成捐献7例,2016年则是22例。2015年填报志愿者89位,2016年则填报了115位。”这些人中,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的低保户居民。“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志愿者还以50岁以上者居多,2016年下半年至今,有年轻化的倾向,有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也有宝宝只有1岁的新妈妈,这也让我们感动。”
成为志愿者有几个步骤,先要填写“申请登记表”,一式四份;接下来,由执行人签字,接受站盖章,并颁发纪念证,最后是接受遗体。目前,遗体捐献可直接到皖南医学院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登记,器官捐献则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官方网站,在网上报名填报,有不了解的事宜可向皖医咨询。年老、病危、残疾等行动不便者可联系上门服务,接受站的电话是0553-3932488。
最后,李强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新事物”,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蓝色卡片。银行卡大小,每张都对应唯一的编号,内里存储有捐献者的各项信息,方便调阅查询。“相比纸质文档,这样更易保存管理”,这也是皖医接受站的“原创”。
记者 程茜 文/摄
赵军(在中间)和队员正在签署捐献协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孟鸣)今年清明期间,芜湖市宣传、公安、民政、交通运输、工商、林业、消防、市容管理等部门开展“文明祭扫、生态安葬”主题宣传月活动,弘扬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扎实推进服务窗口行风建...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