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据第一次普查已时隔30多年。这也是芜湖首次面对1市4县4区44个乡镇30个街道完整系统全面的普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芜湖市曾于1979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1986年结束,历时7年,此后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地名普查。而这30年来,芜湖城市发展变化十分显著:市区面积由约200平方公里跃至149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50.9万人增至146万人。民政部门人士指出,完善城市地名管理,地名普查工作成为一种必须。而对服务市民生活来说,地名普查,也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让地名标准起来
不管工作生活,还是人与人间最简单的交流交往,都离不开地名。随着芜湖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许多市民发现,随着实体消失,一些地名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尤其在市郊、或是一些小街小巷,经常无法描述出具体位置。和朋友约见,往往需要拍张照确认所在地。
“地名标准化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的公共信息。人际交往,几句话就要说到地名上。相信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全面结束之后,市民不仅能够更容易地描述具体位置,而且也给生活的其他方面带来了便捷。”记者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获悉,地名普查的首要意义,就是为了找出区域内存在的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大”“洋”“古”“怪”等各类问题,普查内容包含了街道、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村落社区、自然山水等等,目的在较短的时间里系统解决各种地名不规范的问题,推进地名标准化。“一个地名的读音和书写要符合正音正字的规定,含义健康,不重名,命名、更名履行法定的批准手续,这就是地名标准化。”
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
在城东某驾校学车的汪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坐49路公交车去驾校练车,49路车的经过站中,从“万春路1号站”到“万春路8号站”一共八站都没有具体的地名,只是简单地用数字进行了编号。
“地名普查的另一个意义就是为城市探寻和保留地名文化。年轻的市民可以通过新地名查询到老地名,并探寻其中的文化;老一辈也可以通过老地名查询到现在的叫法,方便日常的沟通。”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利用芜湖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收集形成的数据库,他们正在开发芜湖市地名地址管理系统,建立地名地址大数据,不久的将来,市民将可以利用网络和手机,直接查询到权威标准的地名信息。这些数据,不仅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向导和指示,还能指导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命名、修正导航系统里的错误信息。
参与此次地名普查的一位业内人士还指出,芜湖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地名文化对她而言,既是魅力之处,也是危机所在。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的地名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含义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不过无法否认的是,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正在消失。“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据介绍,通过第二次地名普查,将进一步提升地名的文化含量,唤起地名在人们心中的情感。
据悉,作为此次地名普查的转化成果之一——由芜湖市民政局与皖江地名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编纂的《芜湖村居录》即将出版,日前已经进入了样书的审阅环节。这对于芜湖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个好消息。
记者 王世宁 实习生 汪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江晟)3月27日,全市城管系统2017年首期执法业务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市城管系统的80名优秀一线执法人员参与集中封闭培训,旨在提升全体城管系统执法人员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有效规范城管执法行...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