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与阅报栏结缘都快五十年了。究竟为何结缘,真的说不清道不明,与生俱来的就是喜欢。
那会儿刚上初中,每天下午放学我都去邮局阅报栏前看报。有时天色晚光线弱,我也紧瞅着。久而久之,眼睛成了近视。在那个年代,每学期写总结,我靠住要写上“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战略部署,坚持每天看报”云云,说也怪,凭这条,我每次都被选上“先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候,每天在阅报栏前看报已不可能,我就采取两个办法:一是让父亲定时卷一捆报纸寄给我,再就是抽空上大队部,递上香烟给大队会计,带走几份报纸回知青点,然后摊开报纸”慢嚼细咽”,真焐心。
一九七六年返城工作后,我的阅报栏“春天”真的到来了。那时两班倒,上早班我就下午跑烟雨墩,进图书馆,立阅报栏前。上中班那就上午去。那时阅报栏很简陋,报夹子是铁丝编织的,有时候看到关键字被铁丝网遮住,不得不动一下手。记得烟雨墩传达室的大爷每天到时就更新,好像他的家也住里面。时间一长,我就发现像我这样的阅报栏“粉丝”有好几个,几乎每天都要到阅报栏前走一遭。有位模样像退休干部的大爷,每天挎着自制的布袋子,里面装的都是报纸,在阅报栏前专注读报,在邮局报刊零售店也经常见到他。还有位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小青年,满脸的胡子,眼睛近视但不戴眼镜,整个脸恨不得贴到铁丝网上。搞笑的是还有一位操着芜湖郊区口音的中年男子,一站在阅报栏前便高声朗读起来,众人投去鄙夷的眼光,他的声音会小一些,但还继续读。
至今那老兄那声音那神态,我记忆犹新。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也到了恋爱成家的阶段。说实话,此时阅报栏与我渐行渐远,但阅报栏情结一直都在。每逢有事路过烟雨墩都得驻足停留浏览一番,阅报栏的材质可说是鸟枪换炮啦。之后,凡是有阅报栏的地方都会有我的身影——在小区在镜湖公园在老报社门口……我跟老婆还有个不成文的约定,逛街进服装店,我不进去,在门口等她,遇到阅报栏,她在一边等我,有时不耐烦了催我:“好了吗?快点!”“没好,等等。”
大概八九年前,日报进小区,蛮漂亮的阅报栏,投递员每天按时更换。我也养成了习惯,每天到时候一边遛狗一边就把日报也看完了。狗狗也很安静地等我。可惜好景不长,开始几天报纸没有更换,再后来就定格不动了。为这事,我在“凡夫沙龙”栏目反映了,凡夫一面解释,一面还揶揄我,为什么不自己订一份呢。哈哈,如今我就订了一份,也得知了开展“我与阅报栏的故事”专栏活动,所以就续上了这一段情结。阅报栏——我一生的挚爱,这话对于我一点不过,真的!张明
温馨提示:来稿请寄芜湖市弋江区红花山路20号《大江晚报》社文体专副部“我与阅报栏的故事”收,或发至邮箱303002457@qq.com。
新闻推荐
从土里钻出来了,花儿也开了。星期日就是植树节了。星期六,我们亳州晚报小记者有活动——去植树啦!星期六,阳光明媚,天气真好!我们坐上了老师的车,来到了亳州芜湖产业
我第一次植树◎杨贺翔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嫩叶,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花儿也开了。星期日就是植树节了。星期六,我们亳州晚报小记者有活动——去植树啦!星期六,阳光明媚,天气真好!我们坐上了老师的车,来到了...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