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发现他在芜湖的雪泥鸿爪,现略作梳理,或可为芜湖与历史文化名人之交集增添一抹色彩。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谱名曾荫,江苏上元 (今南京)人。世居宣城柏枧山,自曾祖文穆公始奉旨移籍江宁,时当乾隆之世,为示不忘祖先,故名其集为《柏枧山房诗文集》。梅曾亮少从舅氏侯子有学骈体文,后入姚鼐之门,得亲受桐城义法之学,肆力于古文创作,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有继主文坛之势。与林则徐、曾国藩、邓廷桢、陶澍、方东树、管同、何绍基等多有交往。《清史稿》有传。
1826年(道光六年)9月,梅曾亮往安庆为邓廷桢之幕僚,途经芜湖,受到忘年交王子卿的接待,聚饮于陶塘园,随行的还有南京人温明叔。梅氏有诗《九月偕明叔赴安庆过芜湖王子卿丈招饮陶塘园》:“名绩黄楼著,家园绿野开。忘年商近律,话旧缓深杯。隔牖山先到,穿篱水暗来。一麾休自惜,居处尚蓬莱。”据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芜湖人物志略》载:王泽(1759-1842),字润生,号子卿,芜湖人,清嘉庆六年进士,历任武英殿提调、实录馆纂修国史馆协修、云南正考官、出守江苏徐州、江西赣南道等职。王泽为官十载,清廉一身,回家乡芜湖后,甘居敞庐。王泽善山水书画,书法早学钟王,晚好石庵,画法承萧云从风格,并从黄钺学画,二人关系密切。此时的王泽归隐于芜湖老家,以研习诗画,教读子孙为乐。从梅曾亮的诗句中,可见二人相会于环境优美的陶塘园之黄楼中,把酒临欢,谈诗话旧,其乐陶陶。黄楼应为王泽在陶塘园之别墅。
十三年之后的1839年,梅曾亮又作《寿王子卿丈八十》诗为其祝寿:“黄楼高咏接苏篇,老福天教胜古贤。同是一麾香案吏,早归三径地行仙。贞元朝士稀同辈,洛社英游让大年。万首诗成休定集,他时抑戒有新编。”由此可知,王泽当生于1760年,《芜湖人物志略》所载生于1759年,似可商榷。
1824年(道光四年),梅曾亮回到宣城老家,期间曾往方村拜访外兄崔芝田,并写有《过方村唔外兄崔芝田》一诗:“三代联姻谊,经过慰夙心。田园多绕屋,子弟已华簪。愧我功名薄,多君意气深。两家新旧事,今夕话重寻。”因手头无更多资料可供参考,故不敢贸然断定此“方村”即为芜湖县之方村,且附于此备考。
梅曾亮与南陵陶士霖同为道光二年进士,二人应有过从。1837年(道光十七年)梅曾亮为陶士霖之父写有一家传(《陶愚斋家传》),其文曰:“先生讳宏朴,字愚斋,世居南陵三甲村。性慈好施,有求助者,自百钱至千百金,无倦色。力不给,则称贷与之。病且革,语王宜人曰:‘乞贷我者,皆贫甚,无可言。我负人者,易田宅,尽偿之。不则,人谓我以他人金作豪举也。’宜人如其言,而尽焚负己者之券……卒时,年三十八。后十六年,为道光二年,子士霖成进士,今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梅曾亮评价陶士霖之父陶宏朴道:“君廉谨,尺寸不负人,然挥金穷交,如弃唾涕。魏公子无忌曰‘平原君徒豪举耳’,若先生,可谓仁心为质者矣。”南陵陶士霖之生平事迹,现无完整介绍,此文可少补之。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中有《繁昌县志序》一篇,该序作于1827年(道光七年),是应当时繁昌县令张星焕所请而作。梅序开首即云:“道光三年,安徽巡抚安化陶公奏修省志……自县至府,各上所修,以备省志之采择。于是,《繁昌县志》成。”查黄山书社翻刻道光版《繁昌县志》未收。《繁昌县志》为时任知县张星焕据嘉庆中知县曹德赞、典史林光祖所撰县志稿本增订而成,道光六年刻成,梅序作于道光七年,已在《繁昌县志》出版之次年,此或为未能收入其中之原因。
梅曾亮的晚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梅曾亮携家避难于江苏兴化,最后移居淮安,此后的十多年,芜湖一带几乎为太平军所控制,梅曾亮应未再踏足芜湖,直至1856年辞世。
梅柏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全冰)因地制宜、简洁实用、尊重民意,繁昌区制定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整治提升实施导则,让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做到...
繁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繁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