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年一天比一天近。
每年这时,总听到有人这样的抱怨:“如今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年味,究竟是什么呢?
小年之际,记者们走进了繁昌县的峨山镇,企图寻找最传统最熟悉的年味。
年味,是村中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张灯结彩的喜气洋洋;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人目不暇接;更是切切实实可以用舌尖品尝到的一年中让人最盼望的味道……
其中,年团的味道最让小镇的人们眷恋,那是一种香甜的味道,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温暖,意味着家,意味着年……
一天做1000斤米的团子
在繁昌县的峨山镇,56岁的刘金善一家人经营着一家柏树油厂,因为几十年的经营,一年到头生意挺是红火。只不过每逢岁末,从大雪开始到腊月十五左右结束,这个油厂会弥漫着一股让人熟悉的特属于米制品的香味——在这一个月时间内,制作年团是刘金善的主要工作。
“过去家家户户自己做年团,如今很多人家没大锅了,做起来不方便了,就都到我家来买。”这个“商机”并不是刘金善主动开发的,而是附近乡亲们自己找上门。四五年前,有邻居问刘金善油厂里的大锅可不可以帮忙做点团子,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他索性就开拓了这个“业务”。
“我们每年就做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是马不停蹄,每天要做1000斤米的团子。”采访中,刘金善掰着手指头算道,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28000斤米,平均每45斤米可以做一大锅共384个团子,“你自己算算,做了多少团子我都算不出来了。”憨厚的老刘如是说。即便是如此,他的团子依然供不应求,“每户人家一来买就是三十斤起步,有时候有的大家庭甚至一次性买上百斤。”就在记者采访期间,还不停有人寻上门来买团子,本来打算当日停工的刘金善决定三日后再加做一天,他不厌其烦嘱咐起乡亲,“三日后早点来拿,我也不知道能做多少,还有好多人要,留是不能特意帮你留呀……”
最传统的团子 最朴实的做法
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其实压根不知道年团到底是什么,甚至以为就是年糕。即便是咱芜湖本地人,如今大多数都是从菜市场买的,或乡里的亲戚给,特别是年轻人,并不清楚一块块年团是如何诞生的。
“年团不是年糕,二者原料配比和制作方式还是有区别的。”采访现场,刘金善一边操作一边为记者展示:制作年团的第一步,是泡米,选用上好的糯米和粳米,二者以六比四的比例掺在一起,泡上24小时,洗干净用小钢磨磨成水米粉,再沥干,“米的比例尤其重要,掌握好了,才能让团子不会像年糕一样特粘,但是却有点粘有嚼劲。”第二步就是搓团子,全靠双手搓成一个个圆形,放在早就准备好的粽叶上,每年刘金善会雇佣6、7个附近上年纪的主妇,据说她们最擅长团子的搓法,做出来的团子既美观口感又好。最后一步才是上锅蒸,刘金善厂里的土灶锅巨大,一锅能放6层,蒸上50分钟到1个小时,团子终于新鲜出炉。
“什么配料都不用放,就这样做就行,虽然步骤有点麻烦,但就是好吃!”说起团子的味道,那是一种粘粘的、细腻的口感,简简单单米味四溢,却夹杂着粽叶的竹香,并不需要太多浮夸的修饰语,但的确能叫人口齿留香。“你现在吃这样刚出炉的,叫毛团子,是一番滋味。”刘金善为记者介绍,等团子冷了之后再加工来吃,则是另外一番滋味。在乡镇里,从过去到现在,家家户户还得“养团子”——这是一种过去物资匮乏年代保存食物的朴素方法,却依然在很多人家使用至今——找一个小缸放上水,把冷却了的团子从粽叶上摘下来,放入水中就行,“过年前的水都不用换,团子不会坏的。开过春来如果你家团子还没吃完,就需要换换水了。”
刘金善的侄孙最爱吃舅爷爷亲手做的团子,腊月里每隔几天,小家伙就要吵闹着要吃上一回。“等到吃的时候,从罐中拿出几个放到锅里用水煮一煮,加点青菜就行;或者和糖等东西炒一炒,也非常好吃。”刘金善的姐姐刘善芳告诉记者,在她的记忆中,团子可以说是腊月和正月最好的食物,在她年轻时,一天生产劳动完回家,吃上7、8个团子都不在话下,“特别是正月里突然来了亲戚拜年,你一时半会也准备不了啥,下几个团子加两个鸡蛋给他们吃,团团圆圆,客人们都很高兴……”
年味还在 留住年味
就在记者采访的这一天,这个沉寂了一年的村庄难得地十分热闹,除了老刘家一直在做团子,有人家在炸圆子,有人家在掸灰,还有乡亲正在一起排着大戏唱着民歌……
“过去的热闹和如今是不一样的。”刘金善说,几十年前的过年前,可不止要准备年团,家家户户还得忙着熬糖稀、做米糖、做年豆腐、杀年猪等等,他记忆里最深刻的最好的年味都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曾经吃到过嘴里的味道,“现在经济条件都好了,大部分东西都能买现成的,不用那么辛苦自己去做。但是大家都忘不掉这传统的年味,你看大家伙都找我买这年团,我必须得做做。”
刘金善的年团卖2.8元一斤,卖得很便宜,他说大部分都是乡里乡亲来买,哪敢卖贵?“做年团还是挺辛苦的,这一个月来我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晚上6、7点才能结束。”做一个月下来,其实利润并不高,和油厂平时的效益差不了太多,但是刘金善还是坚持做了下来,“乡亲们都说我家做的有年味,说好吃,我不就得继续做下去?”
在繁昌县这个小镇上,不用刻意去找寻,年味其实无处不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年味的确正在消散,却依然有人在认真地在努力地留住年味。就像刘金善所说,他如今在外打拼的独生子,对做年团其实一直很有兴趣,未来或有可能来接手这个事情,“咱们都始终记得,只有吃了这年团,明天过年就团团圆圆。”
记者 唐乐燕 实习生 王荣/文通讯员 汤明余/摄
新闻推荐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
繁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繁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