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宫石 文/图
30多年前,在繁昌县孙村镇一处采石场,考古研究人员发现大量远古动物化石,历经多年考古发掘、研究,确认是迄今为止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并将这一发现地命名为“人字洞”。2018年10月18日,6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会聚繁昌,纪念人字洞遗址发现20周年,围绕“人字洞与早期人类演化及环境背景”展开研讨,进一步挖掘人字洞遗址的科学价值。
一个偶然发现,揭开神秘面纱
上世纪80年代,繁昌县孙村镇水泥厂采石工人在一处当地叫癞痢山的地方作业时陆续发现远古动物化石,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关注。
1998年,国家启动“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由古脊椎所邱占祥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组成云南、安徽、鄂西及河北泥河湾4个课题组,其主要目标是在中国土地上寻找距今200万至4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安徽课题组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博士任组长,主要任务是在安徽(淮南、皖南等地)寻找古人类化石或人类活动的遗迹。
作为人字洞遗址发现和发掘参与者之一、现任繁昌县文物局局长的徐繁清楚地记得,1998年5月,金昌柱博士等人来到孙村镇,对癞痢山进行实地踏勘,在山腰上分层寻找化石,陆续在堆积物中找到了乳齿象、剑齿虎、貘、低冠竹鼠等大小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并发现了一块带着两颗牙的高等灵长类原黄狒的上颌骨化石。随后,安徽课题组对化石地点进行清理、试掘,又出土了龟鳖类、鸟类、翼手类、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等脊椎动物化石近50种。因发掘地山形裂隙似个“人”字,课题组遂将其命名为“人字洞”。
根据对采集到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进行分析,金昌柱博士初步判定,这是一处更新世早期的化石点,其地质时代至少早于200多万年前。除了动物化石外,课题组在堆积物中发现了4件疑似人工打击而成的片麻岩标本,堪称这次发掘的最大发现。之后,这4件片麻岩标本,经贾兰坡、张森水和黄慰文等旧石器考古专家的观察和研究,其中3件标本具有人工打击的性质和特点得到肯定和确认,为进一步寻找古人类活动遗迹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
七次发掘,拉开东亚早期人类起源研究序幕
长期以来,关于人类起源地,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类起源非洲说”“人类起源亚洲说”“人类多地区起源说”等,那么,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现,传递出哪些古人类活动信息呢?
1998年至2005年,安徽课题组对“人字洞”进行了七次系统发掘与一次短期补充发掘,出土了70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总数超过200件的石制品及若干骨制品,发现了具有清晰人工打击痕迹的石(骨)制品。伴生的动物化石研究表明,其地质年代十分古老,距今至少有200万年之久,说明早在更新世初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可能有古人类的存在了,从而为在长江流域寻找早期古人类化石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也为研究东亚古人类的早期旧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实证资料。鉴于此,2006年,繁昌人字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人字洞”考古发掘的同时,相关研究工作也随之展开。 2009年3月,中科院古脊所研究员刘金毅、金昌柱撰写、出版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一书,成为研究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的一部重要的学术专著,该书分6章,系统介绍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遗址的地质和地理概况,详细研究了迄今为止在欧亚大陆最为古老的人工石制品和骨制品,记述了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阐明了哺乳动物群的组成特点和性质,同时讨论了遗址的地质年代及古气候环境等。
研究表明,人字洞遗址是欧亚大陆最早的旧石器人类文化遗址之一,通过生物地层学研究和古地磁测年,其地质年代距今约220万~256万年,因此,人字洞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亚洲人类早期演化和早期旧石器文化模式及其环境背景的探讨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专家们眼中,人字洞只是拉开了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的序幕,遗址现场还有十余米厚的富含化石和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尚待发掘,还没有发现古人类的化石,这些都有待在进一步考古发掘中有新的发现,为解决早期人类在亚洲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在纪念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认为,人字洞遗址的发现是我国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地质学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对探讨东亚地区最初人类的来源、适应能力、生存方式与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与线索,为研究早更新世脊椎动物(尤其是灵长类)的演化及南北古动物群的迁徙、相互影响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为研究更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古灵长类-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脊椎动物学、地层学、年代学、古环境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契机,为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动力。
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再放光彩
“人字洞”遗址的发现,繁昌成为远古人类的家园,增添了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徐繁告诉记者,20年来,为保护利用好“人字洞”遗址,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在“人字洞”遗址发现之初,县里决定对采石场全面关停,做好工人、当地群众的说服工作,宣传人字洞遗址发现的科学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批准在距离人字洞10公里的地方设立新的石料开采场地,既确保了文物安全和发掘工作正常进行,又维持了水泥厂正常生产。孙村镇党委、政府还拨出专款40多万元修建了围墙和值班室,并发动全镇干部群众集资200多万元,将通往人字洞崎岖不平的山路建成了水泥路面。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实施人字洞遗址安技防工程。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再次启动人字洞保护规划和方案编制,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制完成人字洞遗址景观及保护大棚设计方案。
近年来,繁昌县将人字洞遗址文化保护和利用列为重点推进项目之一,启动实施人字洞遗址公园建设,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效融合,壮大全县文化产业。
为推动人字洞遗址公园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繁昌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编制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和景观规划,拟将遗址划分为保护地带、建设开展地带和环境控制地带三个部分,近期将建设遗址专家林、远古动物雕塑展示园、保护展示大棚等,远期将建设遗址博物馆、科技主题馆和文化展示创意园区等。围绕人字洞在古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价值,结合人字洞地貌特点和良好的生态景观条件,以出土古生物化石所包含的远古信息为依据,设计一条科学探索发现之旅,展示古生物聚落形态;以人字洞出土的石器、骨器为线索,重现古人类可能发生的生活场景,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将人字洞遗址公园打造成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古人类文化展示与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普主题公园。
题图左:专家、学者在人字洞陈列馆察看出土化石。
题图右:繁昌人字洞遗址。
新闻推荐
参加本次“大篷车”活动的市民合影市民参观中国粥文化博物馆几位市民给自己走上玻璃栈道的勇气点赞10月20日,“百姓看芜湖...
繁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繁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