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沈宫石)10月18日,人字洞与早期人类演化及环境背景暨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繁昌县举办。中科院院士邱占祥及6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深化人字洞遗址研究与保护等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研讨、交流。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局、部分高校和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伊朗的专家学者,围绕发掘和探讨人字洞与早期人类演化及环境背景等课题,展开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挖掘人字洞遗址的科学价值。
专家学者认为,繁昌人字洞遗址的发现是我国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地质学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为探讨东亚地区最初人类的来源、适应能力、生存方式与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与线索,为研究早更新世脊椎动物(尤其是灵长类)的演化及南北古动物群的迁徙、相互影响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
人字洞遗址位于繁昌县孙村镇境内,1998年5月,由国家“九五攀登项目”安徽课题组调查发现,共出土了石制品、骨制品100余件,脊椎动物化石75种,化石标本1万多件。经中外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第四纪地层古生物学家多年考古发掘、研究,确认是迄今为止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为研究我国第四纪早期的地质、生物事件,探讨古气候事件与哺乳动物扩散的耦合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依据。 2006年,繁昌人字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一项一项体检项目做下来,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40岁的潘女士看着手中的表格逐渐填满,安心地坐下休息。潘女士老家在繁昌...
繁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繁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