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斌/文 本报记者 牛纲/图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古关古城上发生的革命故事,不曾走远。潼关,这片红色足迹的沃土,党群鱼水一家亲,早已深深根植在这里。
2月28日晚,在渭南大剧院,大型秦腔革命现代剧《黄河湾纪事》登上舞台首演。
“九曲黄河弯连弯三河交汇入雄关血火洗礼如虎踞悠悠往事诉不完……”1928年5月,渭华起义失败后,清乡团团长贾宝山回到黄河湾大肆戮杀赤卫队和农协会员,农协会主席刘栓娃英勇就义。共产党员赵虎生将刘的遗孤交白玉兰抚养,白玉兰婆媳为遗孤取名天赐,与其亲生天成假作孪生。贾宝山搜查遗孤,玉兰无奈痛舍亲生保全天赐,虽遭不明真相乡亲的误解,但十多年玉兰婆媳忍辱负重守口如瓶。抗战爆发,赵虎生率领在秦岭山中的游击队奔赴潼关前线,临行前祭奠英烈偶遇玉兰,从言谈与神情中猜出遗孤之谜,随后暗中派人保护玉兰全家。抗战胜利后,赵虎生任中共秦东区委书记,天赐受党培养成为地下交通员,却对玉兰心存芥蒂。贾宝山奉命剿共重回黄河湾,设圈套引诱游击队下山,天赐中计向山中游击队送“情报”。为保护游击队和天赐,玉兰冒死用计引发枪声倒在了血泊中。赵虎生怀抱玉兰悲痛不已,天赐知其身世涕泪交加,决心报答养育之恩,继承先烈遗志,毅然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
该剧以红色革命故事为主线,融合潼关当地特色的历史、地理、人文等黄河文化元素,以渭华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诠释了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是潼关县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潼关黄河故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
正月初八西安集合、初九排练、十二来到渭南大剧院、十三搭台、十四走场、十六正式彩排、十七首次演出,全剧演职人员度过了紧张的十天。
当晚10:00首演成功,曲终人不散,泪水和掌声持续不断,演职人员和主创团队多次鞠躬谢幕,以回报热情的观众。“这是一出好戏,像这样的文艺作品,能更好地汇聚正能量,感染更多观众。”来自临渭区的老戏迷张先生说。观众陈飞在观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这部剧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了伟大理想不断奋斗,为了人民解放,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我们党员干部要把这种革命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当全剧演职人员准备休息的那一刻,有一个人提前走出了剧场,等观众纷纷走出来的时候,“混”在人群中,“白玉兰为了革命火种牺牲了太多”“没想到一个县剧团能演出这么一场震撼的现代戏”……仔细听着观众的议论声,这个人就是潼关县秦腔剧团团长谭军良,他想第一时间听听大家对这部戏的看法。
3月2日晚,谭军良放心地睡了一个好觉。从农历正月初八开始,随着首演日子的临近,谭军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吃饭也是囫囵吞枣,心思都用到了整部戏上,台词、道具、灯光、音响,生怕哪个细节没注意到,影响首演效果。因为他知道,这部戏有太多人的付出,太多人的关注。
3月3日一大早,谭军良回到了办公室,终于松了口气。当记者询问对这部戏首演的总体评价时,“65分”,是他的满意度。在谭军良看来,想要排出一部精品戏,需要多次打磨,通过多方反馈不停地修改,甚至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首演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据了解,《黄河湾纪事》剧本由潼关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剧团会同国家一级编剧谢迎春精心筹划创作。从2016年开始,团队就开始创作剧本,从初创到定稿,历时4年有余,剧名从《渭华母亲》到《秦岭山下白玉兰》,再到《黄河湾纪事》,历经了多次讨论修改。为了讲好潼关黄河故事,作为2020年度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潼关县力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中心一级导演王化武担纲执导,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卫小莉,国家一级演员雷涛,二级演员韩民生、李慧,以及一级作曲李书、上海昆剧舞台美术设计师涂俊、一级舞美师马兰成、薛余良等众多国内、省内专家组成的强劲主创班底,他们与潼关县剧团等单位的一百多位演职人员一起为首演连续奋战多日。
古关古城古战场,鱼水情深滋润潼关。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是广大观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将总结经验,收集反馈信息,吸纳各方建议,有戏曲同仁和戏曲爱好者的鼎力扶助支持,有信心把《黄河湾纪事》编排成有潼关特色、高品位的戏曲。”谭军良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丹心一片天使情 记“渭南巾帼名医”、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英丽
本报记者崔晓怡她总说,自己的工作平凡,然而,多年如一日的一丝不苟,让她口中的“平凡”蕴藏着医者大爱;她常言,自己只是...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