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的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推动绿色能源转型?今年省两会上,多名省政协委员立足省情,从转型思路、转型策略、关键技术等不同角度建言资政。
转型发展有条件有基础
碳中和目标下,“减碳”成为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主题,石化、煤炭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将面临新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在保证能源安全、保障生产供需的同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解决碳排放问题?
“从陕西能源结构来看,火力发电、化石能源占据主导地位,再生能源装机仅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30.6%,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差距较大。”省政协委员,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燕林豹盘点“家底”,结合陕西省禀赋优势指出,陕北地区光照条件好、风力资源富集、土地资源巨大,是国家发展光伏、风电的重点区域,“陕西发展新能源产业有条件、有基础”。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副主席徐月凤带来了渭南能源转型成绩单。她说,渭北旱塬和黄河沿岸风速均在每秒3.5-5.6米,年均可用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70-110瓦,风能资源适宜规模化开发;渭河周边区域100余平方公里地热水资源总量165亿立方米,地热流体可开采量2.42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国家级光伏发电领跑基地、中广核潼关风电等一批光伏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极大促进了渭南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正视不足找差距补短板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原煤产量6.4亿吨,省内转化率28%,已建成煤基化学品产能居全国前列,油气当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还难以扭转,能源化工上下游产业衔接还不够充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还存在不足。
“从光伏产业来看,陕西虽起步早,产业链相对完整,但龙头企业少,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发展不均衡。”燕林豹以调研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陕西省有9家省属企业参与电站投资建设,投资分散、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导致项目争取、入网手续办理等内耗大、主动权差、竞争力弱。”
省政协委员、彩虹集团董事长司云聪认为,随着国家“3060”碳目标的提出,在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进程加快背景下,新能源将处于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优质赛道之一。“与江浙皖赣等新能源强省相比,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总体体量和产业链健全程度差距仍然明显。”他建议,当前,陕西省应聚焦优势资源,强化政策驱动,推动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
追赶超越强规划重引领
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各地陆续行动起来,着手制定本省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陕西方案”应在何处着力下功夫?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编制省级达峰行动方案”“深入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十四五”开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就加快陕西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燕林豹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推动陕北向华中、华东等地区送电规划建设,使陕西省形成综合能源先发优势。同时,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和“碳市场”建设,探索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
从健全产业集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司云聪建议,给予新能源龙头企业用地、用工、用能、资金等方面政策倾斜,鼓励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尤其是省属、市属骨干能源企业参与省内外新能源项目,逐渐实现业务结构转型升级。此外,还应以陕北、陕南等区域为重点,规划GW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吸引省外优质企业来陕投资,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十四五”期间在陕西省建立相对完整且具有一流影响力、辐射力、协同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新能源产业链。
基于渭南新能源产业布局,徐月凤建议,将渭南市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和建设纳入中省专项规划予以重点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朱丽赵伟)为扎实开展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市生态环境局潼关分局以“零容忍”高压态势,组织多部门严厉打击露天焚...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