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瑾
1月6日,小寒刚过,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从领口、袖口灌入身体。一大早,潼关县代字营卫生院医生谢克锋穿着羽绒服,戴上口罩、手套,早早出了门。因为今天是他参加无偿献血的日子,要赶在8时之前到达渭南市中心血站。
在路上,谢克锋的思绪回到了2004年2月的一天。那时,他到县城采购药品,看见采血车停在县政府门口,车上的广播播放着无偿献血宣传语,车身上印着“鲜血诚宝贵、救人品更高”几个鲜红的大字。他想都没想,就上了车,做了相关检查,捐献了400毫升血液。“领到无偿献血证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到很踏实,我觉得自己践行了一位医生的职责和使命。”谢克锋感慨地说,至今,他还保留着那张无偿献血证。
自那时起,近17年的时间里,他共参与无偿献血218次,献血量达81600毫升。如今50岁的他,早已养成了定期参加无偿献血的习惯。
想着想着,车子抵达市中心血站。他来到采血大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填表、核对信息、检验、清洗手臂,熟练地完成了这一套流程后,谢克锋撸起袖子开始捐献血小板。这是他第219次参加无偿献血,也成为渭南市献血次数最多的捐献者。面对各方的赞誉,谢克锋淡定地说:“献血早已成了我的习惯,我只是千万无偿献血志愿者中的一员,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参与到无偿献血事业中,一起用热血铸就大爱渭南。”
谈到参与无偿献血的原因,谢克锋说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他经常阅读各种专业类报纸,学习医疗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无偿献血知识。因此,便决定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
说起这么多年的献血经历,谢克锋笑笑说:“什么情况都遇到过。”记得2008年冬的一天,大雪纷飞,他接到了血站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有一位患者亟须A型血小板……”谢克锋挂了电话,叫上同村的志愿者一起到县城打出租车,赶往临渭区,雪天路滑,出租车司机担心安全,不愿到血站。可救人要紧,谢克锋和朋友便赶到汽车站,终于坐上当天下午的班车,到达市中心血站,捐献了两个血小板。“幸亏赶来得及时,真怕耽误了救人。”谢克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献完血,才发现赶了一天的路,都没顾上吃饭。这么多年,这种事情他经历过很多,可从来默默不语。“就想自己默默地做,不求什么,只为自己能心安理得。”谢克锋说,如今,他早已养成定期参加无偿献血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未间断。
“用可再生的鲜血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作为医生,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谢克锋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我每隔半个月就来献一次血,对自己没啥损失,又能挽救他人的生命,何乐而不为呢?”谢克锋说。
很多亲朋好友在他的鼓励下,也参与无偿献血。目前,在谢克锋的带领下,代字营社区已经有100余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今年43岁的辛明明,已经献了30多次血了。“我们都是跟着谢医生来的,他是我们的榜样……”辛明明说。如今,在谢克锋的带领下,代字营社区已经有34人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7人次获得银奖、37人次获得铜奖。
在此,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让大爱在血液间流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彭斌通讯员王刚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年以来,潼关县水务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