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上”这一地名因近灞水而得名,也称之为“灞上”,其名历史悠久。春秋时,秦穆公为彰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之功,便改滋水之名而为“灞水”,这当是“霸上”取名之源。
在古代,霸上是战略要地。从地理看,“关中之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左殽函,右陇蜀,阻三面而固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形成周、秦、汉、唐之都的外围防线。进而有霸上、细柳和棘门三地,则构成都城能够“固若金汤”赖以守备的军事据点。其中的“霸上”一地是长安的东大门,对都城具有屏蔽拱卫的作用,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因此,霸上历来备受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都有重兵把守。
从交通看,“霸上”也是关中腹地东通燕齐、南进吴楚地区的交通枢纽。如《雍录》中所言:“若夫霸上者,东距潼关,北望蒲关,又皆代郡、太原虏可犯雍之路也。”所以,人们把霸上作为迎来送往的礼宾之地,著名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大将王翦率兵六十万伐楚,秦始皇亲自送至霸上;淮南王刘安入朝,太尉武安侯(田蚡)迎之霸上;前秦对出征将士也多送至霸上。霸上送别,唐人留下伤情之句,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灞陵行送别》句)、“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杨巨源《赋得灞桥柳留辞郑员外郎》)、“灞陵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韩琮《杨柳词》)、“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罗隐《柳》)。词人柳永触景生情,一曲《少年游》更是令人黯然神伤:“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霸上乃长安东面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四面均可回旋,是东面各处通往长安城的必经之地。汉刘邦屯军霸上以备项羽,后为了防备匈奴,又于霸上屯军,三辅故事曰:周亚夫军于细柳,今石徼是也。石徼西有细柳仓,城东有嘉禾仓。樊哙传:“柳中即细柳地也,在长安西”。李健超认为《长安志》所载咸阳西南三十里、棘门三军营共同构筑起长安防御的犄角之势。而霸上屯军实力最为强大,此军除担负守卫长安的职责外,还担负了平叛的重要任务。霸上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成为长安城东面最重要的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其原因就是在于控制了霸上后,长安城内的军队便有了回旋余地,否则就会陷入四面包围的境地,再无进退之路了。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赵雷刚通讯员张毅文/图)连日来,潼关县港口抽黄管理局开足马力,加紧上水春灌,确保农作物及时喝上黄河水。去冬今春,...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