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成员们在一起排练本报记者彭斌摄
本报记者彭斌
“盘古开天辟了地,女娲来到黄河地,挖来了黄土捏娃娃……天下黄河十八弯,宁夏一弯到潼关……”台上,艺人演奏铿锵有力,演唱慷慨激昂,尤其是猛烈敲击木凳子的艺人表现力十足,台下,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来自潼关的艺人演绎着黄河老腔新剧目《黄河谣》,一场洋溢着浓郁泥土芳香的黄河老腔,在岳渎相望、千古雄关——潼关,诉说着千百年来黄河岸边的变迁。
老腔原有的表演形式是皮影在前,乐队后台伴奏、演唱,是以皮影形式进行演出的板腔体戏曲剧目,2000年后,特别是老腔参加话剧《白鹿原》演出后,艺人们走出了后台,手执各种乐器边奏边唱,让人们耳目一新。从此,老腔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既见其人也闻其声”,老腔演奏艺人从神秘的幕后走向了台前,老腔真正映入观众的视野,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说起老腔,华阴老腔在东秦大地上名头更大。而在潼关,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的“三河口”一带,由黄河船工号子演变而来的黄河老腔,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人们把它用于农村的喜庆社火和婚丧嫁娶,得以源远流长的传播。为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黄河老腔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2009年,当时的公庄村村支书陈孝宽重新组织老腔艺人,正式成立了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至今,已在多个城市表演亮相,2015年11月在韩中武术文化交流演武大会获得一等奖。
作为市级非遗的黄河老腔,是一群有着秦腔功底的爱好者,通过二胡、板胡、底胡、后槽、大锣、月鼓、月琴等简单的乐器,用充满黄河文化乡土气息的唱腔进行集体演唱的一种传统戏曲。主唱薛银照告诉记者,黄河老腔发源于潼关三河口,现在每周四9时到16时,是固定的训练时间,他们自觉按时来到秦东镇原公庄村村部,一起切磋技艺。而在闲时,都在自家院子邀上三五好友,吹拉弹唱,好生自在。
从潼关县文化馆退休的杨林虎一直承担着黄河老腔剧目的创作。他告诉记者,走出后台的黄河老腔由传统戏曲成为曲艺节目,也面临着诸如《将令一声震山川》《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等传统剧目“一而再重唱”的视听疲劳。杨林虎结合当地特色,陆续创作出了《黄河谣》《古潼新貌》《扶贫干部到咱村》等新剧目广受欢迎,让黄河老腔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杨林虎看来,老腔唱词土得掉渣,吼得热闹,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就是朗朗上口、接地气,还得俗中有雅。
对于传承,艺术团团长陈孝宽说,艺术团的成员有老艺人候德娃(已过世)的弟子,其余大多是有着秦腔基础的爱好者,目前由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的一团、以三四十岁为主的二团和少儿传习班组成,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艺术的后继问题。如今,初步形成了一团主外二团主内的演出格局。
58岁的艺人张巧宁,通过黄河老腔的演出,成了公庄村的名人。她坦言,黄河老腔不只是戏曲形式,对表演艺人来说,无论是唱腔还是弹奏,需要心脑、全身都动起来,也是一种锻炼,让人全身上下透着精气神。
一位黄河老腔爱好者告诉记者,黄河老腔动作震撼,台下的观众会随着艺人们的用情用心表演,而群情激昂、遥相呼应,随着一起大声叫好,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好不热闹。黄河老腔没有直接取名潼关老腔,大概是对老腔发源于黄河、发源于三河口的更好的纪念与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吕佳)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市旅游市场秩序良好,运行有序。全市共接待游客约650万人次,较去年同口径增长32%,旅游综合...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