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西潼峪治理区
本报记者张晓玲
有着“华夏金城”之称的潼关,曾经连续多年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盛誉的背后,有着无序开采、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的经历,存在着因资源枯竭矿山闭坑,因企业破产、因政策关闭及重组等原因,导致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解决废弃尾矿渣场占压土地和矿渣性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问题,刻不容缓。而新增耕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潼关县人民政府提交的《陕西省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专家认可,也得到中省市财政、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
2013年9月20日,陕西省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476亿元,分3期实施,于今年3月完工,新增耕地7800亩、林地2600亩、建设用地1570亩。
山外治理增加耕地
麻峪河治理区,是一期项目的一个点。
麻峪河石桥中间是主路,两边是人行道,栏墙用灰砖砌成,样式如古城墙。石桥两头是村庄。麻峪河的两边是拦渣挡墙,河道内可见细水长流,周围是茂密的绿草。拦渣挡墙的两边,顺河道栽植着杨柳,一边是望不到边的树林,一边是集中成片的花椒和芝麻。
正在过桥的一位行人说:“过去可不是这样,一遇到大暴雨,洪水夹着废弃的矿渣,冲到河滩里、农田里,破坏河道、损毁庄稼。”资料图片显示,过去的麻峪河,没有河堤,矿渣充塞着河道、堆积在河滩,荒凉一片。
记者从潼关县国土资源局了解到,一期项目主要治理内容分为两项:一是开展农业生产区废弃尾矿渣场(库)压占土地的综合治理,通过清运、堆存、覆土等工程,在消除尾矿渣环境污染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建设用地、耕地数量;二是开展尾矿渣场复垦还田后土壤质量、农作物安全性的动态监测工作,另外依据污染程度、深度,在典型重金属污染的农田,采用机械、化学手段或农作物结构调整等措施,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验,为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示范。
矿山治理融入公园
二期项目,重点开展西潼峪、蒿岔峪采矿山区的矿渣型泥石流隐患治理、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工作,并与潼关县“陕西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社会环境效益。
在竖立着“陕西省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西潼峪治理区”标志牌的山体上,小树呈现出点点绿色。层层的台阶上,被破坏的山体已被治理,如今长着爬山虎正在恢复往日的绿意。
这里,曾经是一个采石厂。时间,让绿色蔓延,遗忘采石厂的辉煌与没落。从路边石碑上书写的项目简介记者看到,项目施工内容包括,设置防护网、清理废渣、修建拦渣挡墙、植草。工程治理,目的是消除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山体下是公路,再下是拦渣挡墙,墙下是复垦的土地,栽植着成片的红叶李。再往下是河道,河道的两边是拦渣挡墙,墙的两边栽植着杨柳。河的对面,是绵延的绿山。这正是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具体体现。
分区治理回归自然
三期项目按照“突出重点、分区块实施”的原则,重点开展麻峪、太峪采矿山区的矿渣型泥石流隐患治理、地形地貌景观恢复,以及山外部分废弃尾矿渣场复垦还田工作。
太峪河治理区,是三期项目的一个点。
沿路可见用石块垒成的格宾笼挡墙,上面的山体,栽着树、种着草,嫩绿嫩绿的。水泥砌成的抗滑桩,如桥墩一样矗立着。
太峪河两边,是拦渣挡墙。墙的两边,是复垦的土地,栽植着核桃树。太峪河水库碧波荡漾,水清岸绿。花草树木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太峪再现人间。(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娜)8月3日,潼关县总工会看望慰问在高温天气下作业的环卫工人,并送来了实用多样的夏季清凉消暑物资,在盛夏烈日里...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