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县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潼关新闻 > 正文

北大学子眼中的潼关南街背芯子

来源:渭南日报 2016-07-22 21:04   https://www.yybnet.net/

北大学子体验背芯子 本报记者 雷沛 摄

本报记者彭一鹏实习生罗毅程娜吴心怡吴尹君

不久前,本报迎来了一批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习生。既然是实习,自然要有采访任务。这不,其中4人就跟随记者一同前往潼关,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潼关南街背芯子进行了采访。

作为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的传统社火的一个表演项目,“芯子”对于本地人来说,自不陌生——把4岁—5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固定在铁架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再由多名表演者抬起(抬芯子)或又一名表演者背起(背芯子)进行表演。可对于这4名分别来自山东、湖南、江西和广州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完全没有概念的事物。

在潼关县秦东镇港口社区,我们见到了潼关南街背芯子的第二十五代传人刘汶潼。虽然年过花甲,但从面相上看,刘汶潼更像是一个50岁左右的人,面色黝黑,体型微胖,有着强壮的上肢,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令人印象深刻。

简单介绍了什么是芯子后,刘汶潼用3个故事给我们说起了背芯子的由来。

第一个是关于汉武帝的。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离世后,汉武帝整日郁郁不欢,不理朝政。方士李少翁想出一个办法:命武士扎了个草人,套上李夫人的衣服并绘上图彩,并让武士扛在肩上在汉武帝面前来回走动、舞弄。汉武帝果然龙颜大悦,解了相思之苦。

第二个则是关于汉文帝。汉文帝刘恒儿时由一名宫女照看着。有一次,他的母亲薄姬来看他,正巧碰见他哭闹不止,那名宫女遂用梧桐叶剪出人形,用树枝顶在肩上,借着阳光在他面前来回舞动,同时哼着一首小曲伴奏,于是刘恒转哭为笑。刘邦知道此事之后,随口而出:汉妃报子宫前耍,巧剪桐叶肩上插,文帝治国天下平,此技可传百姓家……

第三个则发生在唐朝。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在潼关之下有一个海眼,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修建一座镇海塔。在塔建成那天,潼关举行了盛大的庆典,百姓们都来观看。其中,有人为了让孩子看到表演,就自制木架,把孩子举起,后来便慢慢演化成用铁芯子为基础的背芯子表演艺术。

这三种说法都是传说,但仔细看来,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都可说通,可第二种说法有很大问题,刘邦怎么会预见到他这个庶出的孩子日后会成为“文帝”呢?所以,这一说法当属后人杜撰。再结合潼关实际情况和背芯子的表现形式,我们认为,第三种说法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除了芯子的起源,刘汶潼还告诉我们,在古代芯子表演中,所使用的架子是整个表演的关键所在。

刘汶潼告诉我们,在芯子刚刚出现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木质架子,后来为了安全,逐渐演变为铁质。最夸张的是在明朝,那时艺人所使用的铁架又粗又重,现在潼关保留着一副明朝时的架子。再后来,技术的发展才使架子变得不那么笨重,即便如此,如今的一副架子也重达15公斤左右,再加上站在架子上孩子的重量,艺人演出时基本上是要顶着35公斤以上的重量。而潼关南街背芯子所使用的架子更为独特,架子本身高近2米,且大多增加了刀剑等装饰,凸显了潼关古战场的特色。

为了让我们对芯子表演所使用的架子有更直观地了解,刘汶潼特意拿出了一副架子。对于这幅架子,几名同学显得非常有兴趣,分别试戴了一下,结果便是背着又高又重的架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给现场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

“不要看这样一幅看似简单的架子,其实都是艺人亲自设计,然后再找铁匠打造,现在没有铁匠了,所以我们就自己动手打造,而且这些东西在之前都是完全保密的。”刘汶潼一边笑一边对我们说。

听到这里,我们不禁对背芯子艺人的智慧感到钦佩。要知道,古代中国的艺人们大多没有什么文化,如果没有一幅设计合理的架子,那么长时间顶着数10公斤的重量必然会给人的身体带来损伤。但正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古代的艺人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并与长时间的表演经验相结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关于这一点,刘汶潼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说古代潼关,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河伯会。在这一天,潼关所有的芯子艺人都会齐聚黄河岸边,进行芯子的比拼(其实比的就是架子的设计)。有一年,就有两名艺人比拼的难分伯仲,一方冲动之下便随手举起身边的一个磨盘向对方的芯子砸去……

听到这样的故事,着实让人心惊,就好像看武侠小说一样。可如今,这样的场面却是看不到了。

正如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潼关南街背芯子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如此,还有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潼关老城的拆除等等因素。

在和刘汶潼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1959年,潼关古城因三门峡水库的修建而拆除,城中居民大多外迁。文化大革命期间,破除四旧,背芯子所使用的架子大多被毁,所幸一个叫张狗的人从当地富绅杨贵彦家里偷出了几副藏于一破旧窑洞内,才使背芯子这门技艺得以保存。

而今,在潼关完全了解背芯子技艺的艺人只余3人,其传承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杨贵彦说,虽然这十几年来,南街背芯子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在2001年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08年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可即便如此,想学这门技艺的人却越来越少。他很想把这门技艺传给他的儿子,可儿子却无心学习,如今也常年打工在外。而背芯子表演所需的儿童也难以寻觅,现在演出时也只能找自家的孩子表演……

说到这里,话题开始变得沉重,几名学生也开始变得沉默,于是我们的采访也适时告一段落。

之后不长时间,记者收到了四名学生的稿件,几名学生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所遇到的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四名学生看来,潼关南街背芯子是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只是如今这个发端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其生存土壤已经从民间转变为政府,并且缺少市场化运作,艺人不能以此谋生,导致无法吸引年轻人学习。加之芯子表演并无戏本,人物刻画依托戏剧或传说,造成人们对芯子表达内容的不理解。此外,芯子表演缺少与时代同步的改进也是一大问题。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当代背芯子艺人为发展这种民俗艺术作出的努力的确可贵,但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地方民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一定是要走向全国,让各地的观众都喜爱吗?确实增加关注量是可能会为这种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传承带来好处,但是背芯子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更应注重的是其地方性,地方民众的喜爱和长久的支持才是南街背芯子能够持续有生机的重要力量来源。所以不管是丰富表演的内容,还是创新表演的形式,这些新的发展应以当地民众的喜好为导向,以民众的支持为持续发展的力量。”

在记者看来,这些建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不论如何,这些学生都亲身感受了潼关南街背芯子的魅力,也许他们会把这段经历讲给朋友听,这也算是对潼关南街背芯子的一种宣传吧。

新闻推荐

相约“十里画廊慢游潼关”

“十里画廊慢游潼关”项目,是潼关县今年重点打造的旅游新品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潼关将通过修建栈道、开发古道、打造景观等方式,形成“一环、两心、三区、四点”的景观。“十里画廊慢游潼...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北大学子眼中的潼关南街背芯子)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