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元
“咱有手有脚,不能总是向政府要,只要人勤快,还能当一辈子贫困户?”6月11日,在渭南经开区辛市街道,张少平正开着小三轮,走街串巷卖些小商品,虽然有些木讷,但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眼睛里却透露着自信的光芒。
张少平是渭南经开区辛市灯塔村西张组的贫困户,今年41岁,这个本分老实的中年人和68岁有智力残疾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受家庭环境影响,张少平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常被村民称为“憨憨(方言为笨蛋)”。没产业、没技术,长期以来一家人从早到晚与土地作伴,生活一贫如洗。
不甘贫困的张少平有一股子倔劲,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有段时间做起了“坨坨馍”,挣的钱都不够自己,更别提为母亲治病了。
2016年,张少平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接受一对一精准帮扶。当扶贫干部走进他家时,看着几乎不能遮风挡雨的破旧老屋,张少平只是挠挠后脑勺不言语。扶贫干部随即制定脱贫计划和策略,让张少平走上了自主经营与产业扶助相结合的脱贫之路。“得知我家情况,扶贫干部先带着我办理了医疗报销,申请了慢性病签约服务。这一下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了,国家给我解决了大难题,看病花销我不怕了。”张少平说,扶贫干部还为我争取了危房补助,帮我家把房屋修缮一新。
死水再多也怕瓢舀。在扶贫干部的开导下,张少平脑子也活泛了,他决心积极配合扶贫干部,不拿不要,勤劳致富。“干部让我先学习,说是去人社局办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班。我就想着把学到的东西好好用来挣钱致富。”张少平看着眼前绿汪汪的盆栽,志向坚定而远大。他指着这些盆栽说:“我现在懂技术了,会培养盆栽,运到集会上能卖不少钱哩。现在我的摊位上不光有‘坨坨馍’,绿植盆栽,还有爆米花、小玩具,卖得还挺好。”张少平说,靠着这些小生意,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靠着勤劳和踏实,2019年11月,张少平实现了脱贫梦。
今年疫情期间,灯塔村成立了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张少平积极加入志愿队伍,开着自家三轮车,用平时摆摊叫卖的喇叭,走街串巷进行防疫宣传。当时村里物资紧张,张少平便自己出资购买花生米、方便面、感冒药等防疫物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国家下这么大的力气帮助我们,我们自己要争气,要知道报恩,咱也不缺吃穿,我就想着怎么去帮助国家抗击疫情。”现在的张少平衣着很朴素,心思却最是动人。
现在疫情基本稳定,各地复工复产,张少平也恢复了平时的摆摊生意,街头上又出现了他开着三轮穿梭的身影,闹市里又听到他大声叫卖的声音。张少平,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小康路上的奔跑者,让我们看到了春暖花开的艳阳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伯阳)6月17日,省统计局副局长张烨一行来渭南市调研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第七次人口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情况...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