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元 通讯员 甘泉
用田青的话说,修建武汉雷神山医院是他做过工期最赶的工程。
4天时间,吊装400多间集成式活动板房,第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半个月的工作量。在武汉江夏区黄家湖畔的工地上,夜晚和白天一样“热闹”——上千名工人和几百台机器轮流作业;各家企业联合出力,保障设备运行……总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拥有16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就这样在十几天的时间建成了。
惊人的速度背后,是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辛勤的付出,家在渭南经开区信义街道办郝家村的田青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7岁的田青是中建三局西北公司的员工。援建雷神山医院前,在他印象里,武汉是个九省通衢大城市,人多车也多,然而他和公司3个同事驱车800多公里赶到武汉时,当地的街上几乎没有人,接近雷神山工地,人和车才多起来。
“1月28日晚,接到公司援建雷神山医院的电话通知,我毫不犹豫报了名。”田青说,没什么好犹豫的,想法很简单,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早建成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29日一早,田青带着简单的行李与同事火速奔向一线。“开了十多个小时车,到了武汉后立即到指挥部报道,领了任务马上赶到施工现场。”田青回忆,他们赶到工地的时候,雷神山医院已经建设了4天,当时正是工程决战时期。“从29日晚到工地,一直干到2月1日清早没合眼。”田青说。
安装集成式活动板房工序并不复杂,难的是量大、时间紧。根据安排,工人每12小时一班岗,白班一般从早上6时到18时,但这个时限“并不严谨”。田青说,工地上随时都会有建筑材料送到,时刻要做好投入到施工中的准备。
这样的施工环境和强度,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人的意志力。“我开的大吊车被网友称为‘送高宗’,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田青说,进入操控室后,整个人神经就得紧绷起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安全隐患,影响施工进度。
“赶时间、赶工期、赶进度”。在援建雷神山医院十余天里,这三个词成为田青生活的“关键词”。“所有工序都有完成时限,一个工序完成了,另外的工序才能开展。”田青说,他们负责的集成式活动板房吊装完成后,同步就有负责水、电、设备安装等工序的人到位,时间几乎精确到了分钟。
吃饭、睡觉,是田青他们十余天来仅有的放松时间。“工人们要分批到食堂吃饭,分开就餐。”田青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大部分时间选择在岗位上吃盒饭,有时候用泡面凑合一顿。由于住宿的酒店距离雷神山医院工地有十多公里,田青他们常常抓住路上这段宝贵的闲暇时间,抓紧跟家里人通电话、报个平安,回到酒店后倒头就睡,休息几个小时后再匆匆赶回工地。
2月4日,田青所负责区域的集成式活动板房吊装任务顺利完工,原本可以提前回家的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参与施工现场协调调度工作,更多的时候,他充当的是“救火员”角色,哪个地方需要人手就及时补充上去,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到雷神山医院建成投用后才结束。
“你要说家里人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田青说,自己到武汉建设雷神山医院,家里都很支持,在他的行李箱里,装的大部分都是消毒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家里几乎把所有能用上的防护用品都给了他。离家前,家人还一再鼓励他,让他不要操心家里,完成任务后平安回来。在武汉的十余天时间里,每天晚上家人都要询问过他的情况后才睡觉。“我妻子在咸阳一家制药公司上班,我到武汉后她也被公司召回上班,我俩每天都相互鼓励。”田青说,一家有两个人都为疫情防控工作出过力,感到很自豪。
新闻推荐
通讯员王海荣在所下沉的辖区,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他们,他们始终与人民肩并肩、心连心;在疫情防控一线,哪里有警情,哪里就有...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