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莲 实习记者 王怡
“那可是个热心人!”说起85岁的老人徐宝山,印机西院的居民没有不伸出大拇指称赞的。
徐宝山是渭南印机厂老干部,退休前一直担任车间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退休二十多年了,他一直尽心尽力发挥余热,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解放街道印机社区主任李收会这样介绍,“院子哪里路灯不明、道路不平,谁家生活有困难,他总是处处留心,及时向物业反映,让问题得到解决,大家都称他是退而不休的老书记!”
自从2015年搬到印机西院居住,徐宝山观察到院子里老人们的娱乐场所不太宽敞,小区也没有一间像样的老年活动室。于是,他向印机公司工会建议,争取到了一张乒乓球桌子。让家人用边角余料焊接了3个象棋桌子,自费购置20多个铁皮凳子,用退休金给院里小广场添置7个健身器材。如此一来,每天来下棋、打乒乓球的人越来越多,活动室也热闹了起来。
“按说老年人到了这个年纪早该享清福了,但是我父亲反而越来越操心,总是忙着大家的事儿。”当天,前来看望父母的三女儿满脸自豪地对记者说。
徐宝山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如今依然坚守着当初立下的“心系国家,关心群众,退而不休”的誓言。他说:“我也没作什么大贡献,都是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帮助到别人对我来讲就是一种快乐。”当他得知社区里王子硕等几名青年身患重大疾病、家庭负债累累时,他和子女们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汶川、玉树大地震时,他带头向灾区同胞奉献爱心,表现出了一名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和年轻人的脚步。”采访中,徐宝山乐呵呵地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但可以用放大镜看报纸,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和时政方针。通过学习,时刻警醒自己、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徐宝山夫妇二人一生相濡以沫,注重对子女们道德品格的培养。“我没办法用一句话概括,父亲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早已融于严格的家教中了。”长女徐原怀说。60多岁的徐原怀已经退休几年了,对婆婆孝敬有加。婆婆早年失去自理能力,她每天帮其喂饭喂药、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在老人过完百岁寿诞安详过世后,她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顾自己父母身上。
“家和人兴百福至”,在徐宝山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张张不同时期的全家福,还有一张解放街道印机社区颁发的“五好文明家庭”荣誉证书闪闪发光,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满满的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冀晓菊刘剑莉)为更好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渭南市的贯彻实施,切实提高财务人员防范电信诈骗意识...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