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王重印
李十三,本名李芳桂,清代著名剧作家,出生于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人们敬重爱戴他,死后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称。“为贤者讳”,是古已有之的古风遗俗。李十三的戏也是“十本三折”。但李十三史料研究组编,高泽、王禾、辛景生执笔的清代戏剧家《李十三评传》根据李十三族人十六世李晏清抄“八本二折”,被《轮社交流帐》记载,认定李十三戏是“八本二折”。并指出折子戏《借亲配》在康熙年就已上演,不是李芳桂的戏。
带着到底是“八本二折”,还是“十本三折”的疑虑,笔者重点读了《评传》的有关章节,发现三位专家没有武断,除了提出他们认定“八本二折”的翔实史料,还很客观地罗列了或是“十本三折”的历史资料。
一、“在《续陕西通志稿》卷一八六《艺文四》五十四页记有‘影戏十三本,清渭南李芳桂撰’”。
二、“在王绍猷编述的《秦腔记闻》第三十三页记有:‘清初渭南李石山孝廉,名丹桂,字清岩,有十本之作,至今流传于世,到处欢迎’”。(此中错处是照原文实录)
三、“李芳桂剧作手稿本,毁于清同治元年,兵燹”。
四、李十三族人“十五世李中槐……一生多次抄写过‘十大本’……手抄本现仅存《如意簪》和《白玉钿》的合订本”。
为了厘清头绪,正本清源就《李十三评传》提供的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李芳桂剧作的手稿本,毁于清同治元年兵燹”。既然没有了原始原创手稿,必然会形成各执一词、百家争鸣的辩证局面。为李十三的戏需要进一步研究,再作探讨埋下伏笔。《评传》记叙李十三族人,二门家谱的一篇《序言》里写这个家庭的真实情况:“世道陵替,人多农桑,废读者多,质朴少文”。当初李十三族人的文质是此番景况,挽救遗产,谈何容易。这就出现了“轮社交流帐”记的是七本、八本这个要改变李十三戏“十本三折”的“老虎”账。手稿遭兵燹,七本、八本从何来也?话说回来,能从皮影戏箱里拿回来“八本”,李十三族人是功德无量。
李十三村书记李兆荣是笔者的好朋友,通过他的关系,笔者有幸观瞻此宝:他打开一把锁,另一个掌钥匙的人再打开一把锁,揭开箱子,那手抄本是用大黄绸子四四方方包起来的,解开两层包袱,其中一个包袱是大红被面。抄本四边已严重磨损,有的书口互相粘连在一起,已不能用手揭开,须用针一页一页挑开,才能阅读。手抄本共三套,都是李十三后裔所抄。上世纪初年只有八本戏,没有《蝴蝶媒》和《清素庵》,文字相对古奥典雅。1957年和1963年的抄本则有十大本戏和三个折子戏。没拿回来的“两本三折”,不知是哪个能人又从皮影戏箱里拿回来了。《评传》里说是当地教育界知名人士李茂华凑够“十本三折”。据好多老人听他们的长辈传说:芳桂的戏很多,不止“十本三折”,那些无名氏戏,又和芳桂的戏典雅、清丽风格一脉相承者都是。笔者问这些老人:“为什么只拿回来八本?”他们说:“你查查历史,同治元年始,一直到同治六年,战火连天的兵燹,不光烧了手稿,皮影箱也烧了不少,人都没法活,哪能顾戏本子!”回忆史料记载的种种,使笔者认同了老人们的话———“李芳桂的戏不止十本三折”。李十三史料研究组的老师们所说的“和李芳桂的戏风格一脉相承的无名氏戏”应该是“名花有主”了。这个包袱里还有由已故蔺成江老人促成、其二儿子蔺振杰牵头梓印的两个版本的《李十三戏剧集》。老人为了使李十三戏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跑断腿,磨破嘴,还遭人误会。但他克服困难,夙愿实现了。广大群众都能看到李十三的“十本三折”戏了!蔺店镇文化名人榜,昭彰老人是“保护文化遗产最大功臣”。名人榜上还有他苍劲有力的书法《十大本歌谣》,歌谣唱出了老人的心声。好多人在名人榜前感叹:“蔺老先生让锁在箱子里的国宝重见天日。有了完整的梓印本,能随时品味李十三的戏韵了,谢谢老人!”《评传》还记录了前人编的“十大本歌”:“珮、配、庙、钗、钿;宫、莲、媒、驹、庵”。内有《蝴蝶媒》、《清素庵》,《评传》赞扬口歌编的“谐音成韵”,朗朗上口,“偶句”好记。《相亲配》肯定不是李十三原创,说是改编应该有可能。改编的戏名叫《瓮城》。
可见,当地一些语文老师所说的,为了迎合群众对李十三戏一贯的“十大本”钟爱称谓,把两个概念不同的“本”和“折”混为一谈,“凑”够十大本是不妥的。
《李十三评传》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文献。专家们的努力,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出来。可能是因为时间问题,资料还不够全等。但关于戏剧家李芳桂戏的第一本“历史研究”问世了。这个功劳人们将永远记住。人们读着《评传》,欢喜地说:“这本书为研究李十三戏开了个好头!”
“八本二折”的始作俑者是李十三村的十六世后裔武秀才李晏清。他抄写八本二折时已是80岁高龄。剧本来源皮影戏班的抄本。省文化局于1958年编印的《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内收李十三八本传奇,就是根据李晏清的手抄本排印的。年事已高的老人只抄了八本,又被省文化局排印,而且源自戏班传抄,不能作为唯一认定依据。李十三村有个能人李茂华,又在皮影箱里找回了既是无名氏作品,又和李芳桂典雅、清丽的风格一脉相承的《蝴蝶媒》《清素庵》。新编《临渭区志·剧本》一栏这样记述:清代剧作家李芳桂(人称李十三),编写了碗碗腔皮影戏《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被后人称作“十大本”,剧本先后被全国几十个剧种移植,成为有名的传统剧目。
李十三“十大本”是价值连城的宝贵遗产,需要大家珍惜保护。研究组的三位老师把用4年多时间搜集的有关李十三戏的历史资料毫无保留地全部呈献出来,孰是孰非,让大家继续评说。
新闻推荐
渭南日报记者郑直日前,市直卫计系统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召开。大会对48名获得“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志...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