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州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渭南新闻 > 正文

镶嵌在三秦大地上的璀璨明珠(36) 华州:乡村振兴催生美丽蝶变

来源:陕西日报 2019-01-29 08:15   https://www.yybnet.net/

杏林镇李庄社区彩色马铃薯迎来大丰收,农民在忙碌地采挖、捡拾、收筐。

本报记者郑栋见习记者董剑南

冬日里的渭南市华州区,乡野阡陌间已悄然显出春天的气息。

大棚里的香椿抽出了嫩芽,蜿蜒的村巷告别了泥泞,善行义举蔚然成风,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还有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他们盘算着收成,脸上的笑容如沐春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华州这片传承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正在发生着一场由内至外、自上而下的美丽蝶变。

2018年,围绕中央、省上和渭南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部署,华州区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9大项132条,并逐一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我们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发作为,积极探索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华州方案’。”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说。

激活特色现代农业新动能

虽然所辖地域面积不大,但华州区却在全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土壤肥沃且灌溉便利,华州一直是陕西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关中平原的“菜篮子”。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华州特色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华州区委、区政府将工作重心聚焦在“产业兴旺”上,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推动菜、果、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激活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新动能。

寒冬腊月,记者走进位于华州街道吝王村的富华农邦扶贫产业园,成排成行的火龙果、柠檬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原本生长在南方的水果不仅在北方的设施大棚里扎下了根,还结出了口感和品质一流的果实。2018年,园区共销售“南果”3万多公斤,收入近百万元。

今年68岁的王有根正忙着查看香水柠檬的长势。他是村里的贫困户,目前在产业园务工。在这里,他不仅能领到每天120元的工资,还能领到分红。“产业给力,第一次就分了1000元。”王有根喜滋滋地说。

“我打算把园区建成一个田园综合体,让更多的群众分享产业红利。”富华农邦董事长叶飞自信地说。“这个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站在一旁的华州街道办主任王磊接过了话茬,“现在,这里已经托管了248户贫困户,人均增收近3000元。”

对内抓好“产业+就业”,对外叫响特色现代农业的“华州品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要求中,华州区紧贴市场需求,实施品牌战略,使一批特色华州农产品成为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爆款”。从普罗旺斯西红柿到樱桃小萝卜,从芦丁鸡蛋到华州杏李,新、奇、特的华州农产品频频受到市场热捧。

为了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华州区还注册了“与华相宜”等区域优质农产品品牌,以政府信用背书,助力企业、合作社、群众抱团闯市场。

2018年,华州区农业总产值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7.8%;农业增加值近9亿元,同比增长7.7%;新建规模化养殖场3个,新增猕猴桃4000余亩,新增蔬菜5000余亩,全区果蔬业亩均效益突破万元大关。

打造生态宜居田园新样本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伊始,华州区就将生态宜居的要求摆在重要位置。从道路硬化、庭院绿化到整村亮化,在华州农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田园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位于高塘镇长畛塬下的柿村,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变了样。传统的关中民居错落有致,外墙的水墨画清新典雅、庭院里绿树成荫;新建的村卫生室白墙蓝瓦、窗明几净。

柿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90年前的渭华起义中,柿村的好儿郎们拿起农具英勇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都不能少。在华州区的决策者们看来,让革命老区的群众生活好,不仅是责任与担当使然,也是不断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8年,华州区主动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招引杭州园林、北京绿维文旅等专业团队,系统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新样本。截至目前,华州区已有3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贫困村开展了提升改造。今年,全区镇村主干道路沿线的50个村(社区)也将启动提升改造。到2020年,随着剩余的45个村纳入提升改造范围,华州区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全覆盖。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为了保留华州乡村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华州区由规划职能部门牵头,科学编制了涵盖全区所有村庄的建设规划。目前,首批编制的44个《村庄规划》,已经通过了华州区级的规划设计评审。一张从一开始就贯穿着生态宜居要求的美丽蓝图正在绘就。

“自从村里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大伙的心也齐了。在城里租房子住的人也回来了,人心聚起来了。”1月18日,站在修葺一新的村委会门口,柿村党支部书记郭焕民感慨地说。他指着西北方向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打算依托清水莲菜产业,打造生态景观长廊。他笑着说:“我们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培育美丽文明乡村新风尚

乡村美不美,不仅要看“硬件”,更要看“软件”。作为全省首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区,华州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美丽文明的乡村新风尚。

赤水镇遇仙村因西临遇仙河而得名,是全省14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徜徉在村中,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具有明清风韵的古建筑,还能感受到关中人的善良淳朴。见记者前来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吴增运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村里过桃花节,来玩的游客都夸咱村风好哩。”

吴增运所说的桃花节,是赤水镇去年春天举办的首届“遇见桃花·仙境赤水”活动。5天的时间里,10万多名游客流连在村里的千亩桃园,赏桃花、尝美食。“第一天就来了5万人,村里自发地设立了巾帼引导岗、便民服务岗、医疗救助岗,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虽然已经过去了10个多月,但赤水镇副镇长李变丽仍然记忆犹新。

没有争吵,没有投诉,遇仙村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取得了圆满成功。“咱村风气好,群众素质高。眼下,我们正在申报市级文明村,让大家都能受到鼓励。”吴增运信心十足地说。

赤水镇遇仙村只是华州区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华州区坚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新时代里的正能量。同时,华州区还持续加大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伴随着文明乡风,华州乡村也更加卫生整洁了。2018年,华州区聚焦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深入开展“厕所革命”。预计到2020年,环境整洁有序、民风淳朴文明的华州新乡村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探索基层有效治理新路径

如果您要到访华州,一定要来柳枝镇的张桥村看看。远望秀山翠柏,近看小桥流水,即便在万物萧瑟的冬季,这里也能让您体味到难得的轻松和惬意。

张桥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州皮影的发祥地之一。山脚下,占地160余亩的中国皮影小镇已经破土动工。在不远的将来,这个包括一场一馆一湖一街在内的田园文旅综合体,将在少华山下精彩呈现。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怡人的田园气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皮影小镇落户张桥村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张桥村,得益于村两委之间的密切协调配合,基层社会环境得到了有序有效的治理。特别是在处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纠纷上,张桥村有着独到的方法。村委会主任王强民告诉记者,村里不仅专门成立了说事拉理的机构,还发动老党员义务担任民情调解员,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对于一般的矛盾,我们采取的是‘热处理+冷处理’的工作方法,既尊重群众意愿,也符合公序良俗,还做到了遵法守法。”柳枝镇镇长胡鹏对记者谈了自己的观点。镇党委副书记赵鑫告诉记者,一年来,通过系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镇里曾经高发的土地纠纷、邻里矛盾下降了60%以上,恶性案件几乎绝迹。

坚持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华州区正在加速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华州区着力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素质,一批具有大学学历的90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方面,华州区还将乡村治理的重心下沉,凝聚起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合力。

为了让依法治国的理念植根基层,华州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向基层延伸。在华州区,农民的法治素质和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华州区乡村的德治水平不断提升。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正能量正在成为落实“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支撑。

顺应美好富裕生活新期待

在秦岭发电厂当了30多年的临时工,熊新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靠种大棚菜脱了贫。1月18日,当记者在瓜坡镇君沙村创业扶贫园的蔬菜大棚里见到他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给西红柿缠着蔓。他告诉记者,是村集体让他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64岁的熊新科生活一直过得很拮据。过去,他每月辛辛苦苦赚的1000多元工资,不光要用来给妻子和女儿看病,还要应付儿子读书的开销,一度只能依靠借钱维持生活。

2017年,君沙村党支部书记熊永红的一个提议在他的心底泛起了涟漪——村里免费提供一座大棚,还提供包括种子、肥料在内的所有农资,让他通过“转型”实现脱贫。

接过大棚钥匙的那一刻,熊新科就铆足了劲。一年时间里,他不畏严寒酷暑天天钻在大棚里,果然干出了名堂。“新科种菜爱钻研,还搞出了落蔓技术,种西红柿总能比别人多收一茬。”熊永红说,“他还加入了集体股份合作社,不仅有分红,还能享受到技术支持。”

如今,熊新科已经把欠下多年的债务全部还清。靠着一棚菜,他每年能赚3万多元,生活也步入了正轨。在华州区,还有很多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乘着乡村振兴的“顺风车”走上了生活富裕的道路。而为他们兜底的,则是华州区持续推进的农村改革进程和不断提高的农村保障水平。

目前,华州区已有35875亩土地资源变为资产,2987万元资金变为股金,30985户154601人变为股东;90个村(社区)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50个村(社区)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与此同时,华州区还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在,在广袤的华州乡村,已经基本建立起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已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幼有所育。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华州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地奋力登攀。巍巍少华山下,泱泱渭水岸边,正在奏响一组雄浑激昂的乡村振兴进行曲。

新闻推荐

渭南市开展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

记者史王萍通讯员袁柏章1月22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即日起,全市民政系统专门安排部署春节期间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确保...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镶嵌在三秦大地上的璀璨明珠(36) 华州:乡村振兴催生美丽蝶变)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