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惠晓翠通讯员王秋萌
随着与市国土资源局临渭分局结成“亲戚”,新希望在临渭区阎村镇岩河村中传播。
日前,记者走进岩河村,记录下小村改变的步伐,也看到扶贫攻坚带给这里的精彩变迁,这一路有坚守、勤劳和乐观,也有奋力拼搏带来的惊喜。
路通人心才能通
5月24日中午,曾长期受困于交通的岩河村,如今,采访车一路通行无阻。错落有致、一字排开的平房平行在道路两旁,中间高耸着的是新建的村部,村道宽敞干净,路两边是平直的排水沟,村口大树边孩子打闹着,老人聊着天,绘就着一幅美丽的乡间图画。
然而,两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上交通状况差,加上村道没有排水设施,一下雨,路会被泥水淹没,村民外出极为不便,意见很大。”第一书记王雪峰道出当时的情况。他深知,“路通了,人心才能通”。2016年,在市国土资源局临渭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修路、建设便民广场、修建排水沟、扩建村部等工作稳步进行着。两年时间里,共修建水泥路2300米、安装路灯120盏、建成1480平方米的便民活动广场、修建排水沟1120米……数字是生涩的,可带来的变化却是真实的。
“这些年,我们村变了,再也不用在下雨天卷着裤腿出门了。”村民马公平喜笑颜开地说道。当然,通畅的不只是路,还有人心。
新旧生活的更替,就这样在小村上演着。
小花椒蕴藏大潜力
美丽寂静的岩河村,最吸引人的是一望无际的花椒园——这个小村产业发展的典型符号。
岩河村昼夜温差大,适宜花椒生长,因此有着多年的花椒种植历史。为扩大种植规模,让岩河花椒走向商品化,王雪峰带着村民赴韩城“取经”,引进新品种优质大红袍。同时,邀请临渭区农业专家每月进村授课,讲解种植知识,在不断改良中提高花椒的品质和产量。
去年11月,市国土资源局临渭分局购买1.5万株优质大红袍花椒苗,免费发放给贫困群众。目前,全村花椒种植面积630亩。
跟随王雪峰,记者见到了贫困群众张百锁,此时,他正在自家花椒园里除草。今年51岁的他腿部患有小儿麻痹,干不了重活,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常常捉襟见肘。在该局驻村干部的帮助下,2016年10月,他将家里原来的2亩花椒园扩大至5亩。今年1月,在村干部的多方协调下,他在村里干起保洁工作,并在村支部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花椒园加上保洁的收入,如今,张百锁的日子过得简单惬意。“花椒每亩地纯利润3000元左右,加上保洁每个月发放1600元工资,我的日子能过得去。”张百锁算了一笔账。
“产业发展需长短结合,咨询专家后,村上决定,花椒树下可套种红薯……”这是王雪峰写在民情日记的一句话,赴多地考察后,他将“纸上谈兵”变为现实。今年4月,购买秦薯5号红薯苗4.5万株,免费发放给贫困户。目前,全村发展红薯50余亩。
“阳光增收”之路
多年来,岩河村村民从来没想到,家里只能长草的房顶竟然也能赚钱。
对于光伏发电这个项目,村民最初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为打消群众的顾虑,该局帮扶干部多次进入家中与贫困户沟通,讲解政策。同时,邀请城区光伏公司专家进行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起,6户贫困户签定协议,同意利用自家屋顶发展光伏。“贫困户马宝印家当日发电11度,累计270.9度……”如今,王雪峰每天都会咨询国家电网,了解贫困户每家新安装的5000瓦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村上没有连片土地,因此只能分散发展光伏,让村民沐浴着阳光也能赚钱。”村支部书记张普洲告诉记者。
“小王,我也想入股光伏……”记者临走时,贫困群众马继龙急匆匆地赶来办理入股。“好的,马叔,我给您把政策再讲一遍。”王雪峰拿出协议,认真地给马继龙讲解着。
新闻推荐
5月30日,工商银行渭南分行举行了“圆梦2018-工行相伴爱心助考”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图)。“自2016年工商银行渭南分...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