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提升城区道路,净化城市空间;兴建公园湿地,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低保标准,保障底线民生……这一年,渭南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民生成绩单。这些持续推进、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民生实事,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提升了城市活力与影响力。民生,无疑正在成为渭南最大的软实力。
为政之道,以民为本。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迈进新时代,老百姓对“吃得放心、行得顺畅、住得惬意、病得无惧、老得无忧”的要求日益增长,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办好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渭南市坚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把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重心,力争补齐短板、雪中送炭。在“年初立军令状,年底交成绩单”的实践循环中,从衣食住行到环境改善再到安全宜居,一项项为民承诺如期兑现,实实在在造福并温暖了千家万户。
回望民生成绩单,我们看到了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民生领域的议题一直是渭南执政者的关注焦点,只要关乎民情、民意、民心,必有回应、抓落实、见成效。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养老……渭南诸项民生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凸显出市委、市政府自始至终以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
好成绩的取得,还在于财政投入的保障支持。近年来,渭南市持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确保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实现了从“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的华丽转身。这些民生投入也许没有经济收益,但却让夹心层住上了“保障房”,让孩子有了更多玩耍的公园,让群众有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政府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让人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全面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永刚通讯员康国光)11月23日,渭南市临渭区《推行“村村建园,企园带动”脱贫模式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出台。《意见》指出,到今年12月20日,全区实现每个行政村成立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和建设...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