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南高新区把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抓手,为人才搭建起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借智合作引领自主创新
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研发人才队伍,面对本土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高新区响应市上号召,率先建成全市首家专家工作站——陕西北人专家工作站。
专家工作站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进站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依靠专家团队准确把握产业趋势和研发方向,通过协同创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有效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对全区人才引进和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高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分行业领域建成7个专家工作站,吸引200余名高层次人才进站工作,累计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88个、科研攻关项目192个,获批专利660项。
北人印机、沃泰水务等工作站的科研能力已处在行业领先地位,北人工作站取得126项国家专利,研发的凹版印刷机获得首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沃泰水务工作站与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开展技术合作,开展的“海绵城市息壤智能终端研究开发”项目完成后将实现稳定高效的水资源统筹管理和循环利用。孵化梦想激活创业基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以来,高新区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制度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立足区内外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创新创业团队,“量身”打造了集政策、资金、产业等优势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器,为人才成就梦想搭建广阔舞台。
作为全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渭南市创新创业中心推行“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模式,为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
在落实区内人才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创业人才专门制定了办公空间、创客培训、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广泛与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建成“西安交大渭南创客汇”,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给予人才良好的创业土壤。
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招引项目157个,吸引了5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入驻企业注册资本23亿元,毕业企业数十家,成为渭南市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作为国内建设最早的专业产业基地,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在推动园区创新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地推行“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人才培育、技术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应用开发,推动3D科技企业孵化,加速产业化发展,成为提升智能制造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基地建成以来,先后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等3D打印研发团队落户,与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西工大黄卫东教授、西安交大李涤尘教授、赵万华教授等40余名国内知名3D打印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成了陕西增材制造研究院等4个协同研究机构、激光加工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国内第一支3D打印创投基金,有力地推动产业化发展。先后引进和孵化了西安瑞特、陕西恒通、渭南鼎信等36户企业,基地产值三年内从3000万元增长到5.2亿元,3D打印产业化工作迈入全国前列。招才引智扩大对外交流
围绕“三次创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新区充分发挥驻外机构窗口作用,在深圳、西安、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同行,加快对外人才交流。作为高新区人才信息发布的窗口,招才引智工作站定期举办人才洽谈会、人才论坛等活动,宣传发布人才优惠政策、创新创业环境和人才需求信息,主动挖掘所在地区的人才资源,为双方提供信息互通、双向选择和精准对接,搭建起高新区与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网络,成为区外人才“储备周转站”。
目前,全区共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市级专家工作站7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其他创新平台19个、创业基地4个,1个博士后流动站和省级两个院士工作站正在申报,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12所省内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得益于众多平台的磁场效应,高新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效益提升和园区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中坚力量。
新闻推荐
3月中旬,陕西省铁腕治霾办第三督查组对渭南市“铁腕治霾·保卫蓝天”第一季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并通报了督查情况。督查组共通报56处存在问题的企业及...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