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观看电影
本报记者王军江李沛华文/图
太阳还未下山,放映员张战宏早已赶到放映点,准备当天的放映工作。
在临渭区秦岭山下的桥南镇,张战宏布置放映机的身影,是乡村群众再熟悉不过的场景,36年的放映生涯,让张战宏走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放映也延伸到边远的农村。1981年的夏天,张战宏刚刚初中毕业,这个乡村少年,对放映电影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在通过镇上的考试之后,张战宏成为一名真正的乡村电影放映员。
本月10日下午的这场放映,安排在桥南镇秦阳村水泉组,场地就在村支书王黄狗家门前的村道上。“战宏放电影好几十年了,村里不少娃都是看他放的电影长大的!”王支书说。每次放映,他都免费供电。
从面包车上卸下各个器材,张战宏和同伴张鹏涛开始布置放映现场,娴熟地将荧幕架组装起来,拉起遮光荧幕,摆好两个立体音箱,固定防风绳,再调试放映机,十几分钟就宣告完成。此前张战宏代表渭南市,参加全省农村放映员电影技术比武,在300余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
最早的时候,张战宏骑自行车和摩托车,驮着一百多斤的放映机和胶片盒带在乡间穿行,他常披星戴月,为村民放映电影。后来又换了柴油三轮车,直到2009年他贡献出自家的面包车用于放映。
胶片放映时代的农村,电视还不够普及,除了乡镇庙会之外,乡民们几乎无业余文化生活,放映电影成为村民文娱休闲的大事。不论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是结婚生子、孩子满月,甚至谁家母猪生猪娃,都会请他来放映电影,放映员的身份一时风光无限。看电影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荧幕周围遍布观众,甚至四周柴垛屋墙上都坐满了人,人们心情随着放映机的光柱变幻起伏,每到紧要处,就拍手叫好。
“2008年,换了数字电影,胶卷电影就退休了。”张战宏说,之前的搭档不干了,但他热爱放映,觉得放电影在农村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渭南市新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临渭区服务站的一员,他依然在这秦岭脚下的山村中继续坚守岗位。现在每年从4月至11月,他负责为19个村的村民放映公益电影228场,除了各种类型片,还有秦腔戏,有关农业的科教片,依然十分受欢迎。
晚上7时,夜幕遮在山前,村道中轻风浮动,荧幕前已聚集了百余观众。在放了一段科教片之后,正式电影出场——是秦腔电影《周仁回府》,年轻人抱着小孩,中年人搬了凳子、躺椅落座,还有老人抽着旱烟,老婆婆拿出麦秆,摸黑编“辫子”,看电影做手工两不误。
张战宏坐在放映机旁,光影闪动中,神情安定,陪村民看完一场又一场露天电影。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半年时间,匆匆而过,“渭南速度”亮点频现,一个个项目铆足了劲,与时间赛跑。从加紧安装设备的生产车间到机器穿梭轰鸣的产业园区,从拔地而起的新建校舍到精彩纷呈的城建亮点,一个个大项目、好...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