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渭南市临渭区。临渭区自前秦甘露二年(360年)置县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北宋名相寇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军事家张仁愿都出生或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有“三贤故里”之美称。渭河自西向东从中部穿过,尤河、零河、赤水河发源于秦岭山地,由南向北呈“川”字型注入渭河。悠久的历史,清澈的河水孕育了独特的临渭人民,形成了独特的临渭小吃,回味悠长的味道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东风大街中段,有家福来香面皮店。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经常带我光顾这里。面皮店门面很小,里面也只有四五张桌子,由一家三口经营。上午一开张,来这里吃面皮的人就络绎不绝。福来香面皮,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一张白色的面皮,经老板娘的巧手一拌,马上就变成红绿相映、黄白相衬的佳味。几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我已经长得快和爸爸妈妈一样高了,我们牵着的手已经一样大了。面皮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西岳路上的党家包子,也是爸爸妈妈送我上学时必吃的早点之一。听爸爸说,包子店的名字是用老板的姓氏起的。不起眼的店名,里边却有着让人垂涎三尺的“时晨”包子。他家的包子,由上白面粉,新鲜猪板油,赤水大葱及秘制调料面等,经制油馅、和面、拌馅、包制、笼蒸五道工序制成。寒冷的冬季,藏在爸爸妈妈身后,手里捧着一个面细皮白的“僧帽”,热腾腾、软乎乎、馥郁鲜爽的滋味温暖着我的上学路。
双休日或节假日,早上时间充裕,爸爸就会带我去吃老政府后门的小杨豆腐泡。老板小杨叔叔,是个“哑嗓子”,说话声音略带嘶哑。但他做的豆腐泡,却远近闻名。豆腐是比豆腐脑略硬的软豆腐,馍是文火烙好的麦面饼。每次吃的时候,我和爸爸要先把馍掰成拇指大的块,放到一个大碗里,交给小杨叔叔。小杨叔叔就会把馍在锅里用滚开的老浆水过几遍,把豆腐舀在上面,撒上干香椿末,淋上油泼辣子,端到我们面前。在红白绿相映的碗上,腾起了白色的热气,散发着扑面的豆香,和着我和爸爸啧啧的咂嘴声,无比的幸福甜蜜。
我爱家乡小吃的味道,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更爱我的家乡。我爱她宽阔的平原,高峻的山岭,悠悠的河水。美丽的家乡给了我舒适的空间,给了我幸福的童年。长大后,我要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
指导老师:孟妮
新闻推荐
天使舞蹈形体培训中心的孩子们表演舞蹈《我们是鲜花》5月28日晚,“梦在这里起航”2016渭南市少儿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暨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晚会在渭南市信达下沉广场举行,16个节目给现场观众献上了一...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