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阳 实习生 赵婧
走在耀州区孙塬镇宝剑村通村公路边上,远远可以看到地里捡拾药材的村民忙碌的身影。该村党支部书记边走边介绍着村子中药材种植情况,“等下,老李,”他用粗嗓门喊住了脚步匆匆的村民,随后才知他就是该村公认的“有胆量、敢干”的大能人———李孝文,看着他三年前种植的50亩黄芩喜获丰收,不愁销路,村民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来到李孝文家种植的黄芩地边上,药材挖掘机吐着它那大而厚的舌头发出“啧啧”声,和托带着用药剂的拖拉机发出的“轰隆隆”声搅拌在一起,好一派繁忙景象。在机器的身后,十几个农民正忙着捡拾药材。
今年7月22日,农业部发布第2277号公告,渭南市宜君玉米和耀州黄芩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耀州黄芩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不仅意味着黄芩有了自己独特的身份证,受法律保护,还为原产地赢得了知名度,许多客商们慕名而来,这也鼓励了一大批药农种药的积极性。据了解,李孝文是宝剑村最早种植中药材的药农,从2012年开始种植黄芩,累计种植了87亩,在种植的第二年黄芩籽开始销售,他尝到甜头。如今,2012年种植的黄芩已到了收获的季节,还没等成熟,客商们都自动上门收购。
“我家种植的黄芩就在最近的国家标准检测认定中结果显示含量已经达到12%—13%,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药好不愁卖,前几天广东客商一次就运走了30吨。这几天,大家忙着翻耕、捡拾黄芩,就是在等客商再来收。黄芩每三年收一成,单产1亩地是1800—2000元,80多亩3年以内纯收入可达8—10万元。今年新长出7亩,1亩地算下来六七百块钱,这比以前单靠种植玉米强多了。”李孝文自豪地告诉记者。
作为药王故里的孙塬镇,药材种植的独特优势和黄芩种植的好前景坚定了李孝文种植药材的信心。前些日子,他自掏了17万元购置了一台药材挖掘机,机器收割药材,这对于药农可方便多了。“往年一到这个时候,雇人来采挖,成本就是一亩地1000元,效率还低、时间长,如果在外地雇机械来采挖,每亩地500元,现在用自己购买的机械采挖,每亩地采挖成本300元,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大幅度提高。像我这50亩药,可以说人采需要2个月,出药机子5天的时间就可以把这采完,买了这机子不仅能自己用,还能方便周边的村民,一举多得。”李孝文介绍说。
“现在的政策就是好,种植中药材,每亩地都有补贴,购买大型机械也能享受补贴。定时还有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了更多的农户种植,销路也有保障,大家有了底气,干劲也越来越足。”孙塬镇贺咀村村民李天行告诉记者,他今年就在自家的地里种植了10亩黄芩。
近年来,在市、区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孙塬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全镇种植黄芩、黄芪、丹参等中药材20余种,面积达7000余亩,仅宝剑村就种植黄芩870亩,2015年,该镇黄芩收入突破200万元,中药材种植成为药王故里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药农尝到了中药材种植带来的甜头。
新闻推荐
12月24日,渭南市AQI已降至200以下。预计25日至26日,有一轮较强冷空气南下,渭南市气象条件将持续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和清除,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经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市重污染天气...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