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西艳 通讯员 冯心灵
沿着宽敞整洁的水泥村道走进印台区红土镇崾先村,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别致的绿化带、靓丽的手绘文化墙、火红的灯笼让人眼前一亮,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的新气象。
处处整洁 村容村貌美如画
崾先村抓住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使全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文明一条街,重点打造了南北2个文化广场和中巷,卫生室、小超市、健身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460多个大红灯笼让整个村子看起来喜气洋洋的,600平方米的外墙彩绘、500平方米的宣传漫画,将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等内容融入了百姓生活当中,向人们传递着新时期和谐、文明的正能量,让文化墙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村民的政策明白墙、文化娱乐墙和传统美德传播墙。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村内修建公厕2个、停车场1个;环村西线修建护坡400米,设置果皮箱30个,购买垃圾清运车2辆,进行8小时动态保洁,不留一处卫生死角。
家家创业 丰衣足食奔小康
前些年,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这里成了“空心村”。这几年,村庄环境整治让这里大变样,家家种起了樱桃,户户办起了农家乐,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创业,在家门口赚钱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崾先村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樱桃两大产业。该村耕地面积共820亩,其中高标准樱桃园近500亩,开办农家乐30家,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大力发展产业,该村经常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提高优果率,提升苹果效益;组织樱桃栽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新区陈坪村“同心共建”结对子,促使樱桃园幼园管理技术上台阶。同时,积极组织务工技能培训及农家乐参观培训,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使农家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经。近两年来,樱桃总收入稳定在300万元左右,农家乐总收入在100万元左右,这两大主导产业的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6%。2014年全村总收入3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3000元。
人人幸福 共谱和谐新家园
在崾先村的图书室里经常会看到查阅资料、学习农业技术的村民,田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邻里间谦恭礼让、温馨和睦,呈现出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崾先村是全国文明村。渭南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每季度推出善行义举榜,对村上先进典型进行张榜宣传,完善村规民约,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积极发挥村文化自乐班、秧歌队、锣鼓队、篮球队等群众文化组织的作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第三期孙根贤作为孝老爱亲典型光荣上榜;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当中,按照新的评选标准每年组织评选,参评率100%,目前十星级文明户有50多户,评选率已达80%以上;该村坚持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公婆”“环境卫生先进户”“致富能手”等先进人物,使全村群众融入“争先进、比赶超”的正能量氛围当中。
不断美化的环境、日益富足的生活、完备的公共设施、先进文化的熏陶,犹如润物无声的丝丝细雨,沁入每位村民的心田。精神文明建设让全村大变样,把崾先村建设成为了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创业美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崾先村仅仅是印台区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印台,已形成一大批路畅、地绿、村美、民富的和谐新农村。走进印台城乡,处处美景如画,处处和谐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处呈现出山欢水笑、安居乐业的和谐场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丽)“我们国税局争取从2016年起开展纳税专员进驻企业服务,在美鑫公司设立综合服务点,及时提供税收政策支持,解决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企业对相关税收政策应知尽知、早知全...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