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民
“风正一川劲,水流双足激。历来治渭者,独享沙苑益。实干赖心勇,出彩凭体积。视野辽阔否,试看百姓尺。”(《临渭印象》)这是笔者2013年赴渭南市临渭区参与通审志稿时的感言之一。
渭南市临渭区,即原渭南县、县级渭南市,因撤地设市,渭南地区掠名渭南市,作为机关驻地的渭南县,也就改而为区。《渭南市临渭区志》(主编冯烈、梁玉珍,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便是继首轮《渭南县志》之后,诞自这一方热土的当代史志巨著,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古今一贯,会通舆情,全面、系统、较真地记载了当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点。
《渭南市临渭区志》的首要特点,在于记叙人物丰富而切真。临渭区号称关中东府第一城,更是英杰辈出的地方。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当代名宿屈武、名将张宗逊等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风流人物。历史上,先后诞生过5位宰相、16位尚书、40余位将军,他们或情操自守,或刚正不阿,或仁行惠政,或文韬武略,以其品行和业绩而泽及后世。该志列入册中的人物,多达3082人,其中立传100人,列表750人,入录2232人。真可谓百代风流,华章悉备。
《渭南市临渭区志》的又一个特点,在于记述事件绵密而可读。志书以记事为要旨,无记事之特长,即无立志之根本。这部志书的记事富于层次感,更有所侧重。按说志书记事无所不在,举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有事可记,但该志特设《要事纪略》,将清代以前农民斗争、民国时期人民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次运动,均以记事方式加以介绍,在历史的河流中观察其起伏演替,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在军事中,也记录了发生在这里的军事事件。这种重视记事的特长,也是志书可读性的基础所在。
《渭南市临渭区志》的第三个特色,在于状写地理系统而工稳。所谓状物,一方面体现在地理部类的逐层解析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文化遗产的娓娓介绍上。在地理部类,编者对于政区建置、自然环境均有工稳的介绍,其中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介绍,都在继承前志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在文化遗产记载方面,涉及文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以艺文著述为代表的民族记忆遗产,作者都不拘一格,力求详尽。
《渭南市临渭区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介绍产业全面而深入。临渭区原为农业大县,所以涉及农林牧渔业的介绍,堪称基础资讯;而在当代建设和发展中,有关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尤其是作为东府重镇的工商业发展,更是重点崛起,所以编者在介绍当地城镇化、城市化的轨迹方面,也是曲尽笔致,富有感性。在人民生活及民俗方言宗教的介绍中,更是分类明细,表述凝练。其中的民间谚语、歇后语中,也渗透了丰富的生产智慧和生活智慧。
要言之,《渭南市临渭区志》自2003年启动迄今,“十年磨一剑”,洋洋洒洒260余万言,堪称不易。该志以其谙练的文风、科学的解析和富有智慧的叙述理路,将当地的人文风貌、历史特点和当代成就熔冶一炉,其资料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其图文并茂、文思双美、体例兼备的优长,更值得读者关注。“临渭同时英才隽,要知嘉志倍可珍”,正是我们面对此书所产生的直观感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艳)2014年,渭南市全力支持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生产服务等十大领域民生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57.6亿元,占年度计...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