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栋
11月17日中午,和往常一样,刚忙完上午工作的杨凌车管所民警郭婧准备下班。可是,就在她离开办事窗口往门外走的档口,一位约莫60多岁的老人拦下了她。
老人看着郭婧,突然问道:“小同志,你去年帮我办过一辆从渭南转来的车,还记得我不?”
郭婧愣了下,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她真的有些拿不准——每天在窗口工作,服务的群众太多了。但窗口工作的多年习惯让她很亲切地说了句:“大爷,您好,您今天来有什么我能帮你的么?”
老人摆摆手,端起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箱子,笑着对郭婧说:“你还记得吗?去年我找你帮我办车转入的时候,你帮了我大忙了,就是我儿子的那辆渭南的车,我小孙子撕坏档案袋那个。”
“啊,大爷,是您。”郭婧一下子想起了眼前的这位老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啊,谈不上帮忙。”
“小同志,我不会写字,写不了感谢信,这是我自己种的核桃、柿子和拐栆,我和老伴舍不得吃,专门从五泉镇送下来给你,你收着,我走了。”
“别,千万别,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东西您留着自己吃,我不能收。”郭婧着急了,她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来车管所办事的群众服务啊,收东西算怎么个说。周边围上的同事们也反应过来了,都连忙帮着郭婧把老人的纸箱子往外推。
身处车管所服务大厅,年初的一幕再次浮现在眼前……
“你这碎娃太‘匪\’咧,把车的档案袋子撕开咧,这咋弄呀么?”年初的一天,一对老夫妇牵着小孙子,走进了杨凌车管所服务大厅,一边走,一边埋怨着小孙子。
那天办业务的人比较少,正在6号业务受理岗值班的民警郭婧看到了这老两口,连忙招呼他们过来办理业务。
老人为难的跟郭婧说,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自己不识字,如果再去渭南车管所封档案袋,真的太难了。郭婧告诉老人,只要核对车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无误,就可以办理转入业务。可是这时,车辆电子档案因为转出地网络问题,无法接收。为了不让老人着急,郭婧帮忙联系了渭南车管所车管科干部,把情况在电话上说了个明白。
就这样,在兄弟车管所的支持下,电子档案一会儿就传了过来,老人不识字,郭婧又帮老人填好申请表,外检民警用最快速度给老人检了车,选号民警给老人选了可心的号……当制证民警把全套车辆手续递给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了。
就是这桩在民警们看来很小的事,换来了这位老人一份浓浓的情。
核桃香、柿子红、拐枣甜,饱含浓浓警民情。核桃、柿子和拐枣,其实是群众们对杨凌民警的关怀、拥护和情谊。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杨凌公安秉承“让群众少跑路”的工作理念,把群众当亲人,最大程度推行人性化服务。杨凌交警车管所先后推出了“一窗式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负责制”、“免费导办服务”等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让潺潺暖意沁人心脾。
新闻推荐
渭南高举法治旗帜为改革攻坚护航 ——渭南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王忠杰陈圣强祖亮2014年,毫无疑问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秦东大地最强音,这其中处处彰显出法治思维和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加快依法治市的步伐...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