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梨 本报记者 周越
春节前夕,走进西区河门口街道河门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令人眼前一亮,自助查询终端机、智慧治理大屏等设施配备齐全,报刊书架、温馨绿植、沙发座椅一应俱全。旁边的休闲区,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正在看辖区居民画的字画,几位老太太正一边喝茶一边轻声地交谈。
“以前居民除了办事其他时间几乎不会来社区,社区进行了亲民化改造后,居民没事就喜欢来坐坐,社区‘家味’越来越浓了。”河门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德育说。
2020年以来,西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聚焦推动阵地亲民化、提升基层组织力,标准化建设实施、规范化改造提升,着力打造适应社区发展和群众需要,功能齐全、设置规范,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西区区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烈说:“此举深得民心。”
优化空间更亲近
“以前来办事是在窗口,中间还隔着柜台,我年龄大了听力不好,每次一句话要说好多遍才听得清楚,现在方便了,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效率也高得多。”玉泉街道动力站社区居民唐文政高兴地说。
“亲民化改造就是要去行政化、去形式化,拉近干群关系,让居民来社区办事有回家的感觉。”动力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世春说,改造后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部简洁、外部规范,环境温馨、服务贴心,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西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过程中,按照拆牌子、拆柜台,去行政化、去形式化的“两拆两去”原则,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等标识,规范内部背景墙,整治“滥上墙”“乱挂牌”顽疾,优化区域标识牌等室内标识。拆除传统“隔离式”柜台34个,取消社区书记、主任等单独办公室10个,全面推行社区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平均增加互动交流空间近50平方米。采用沙发、圆桌、可收缩桌椅替换行政化办公桌椅,累计拓展开放式、互动式“党群、政务、活动”服务大厅近1400平方米,零距离接待服务群众,力争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
创新管理更便捷
“你好,我来办理一下退休认证。”一大早,陶家渡街道太平社区居民陈丽华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业务。“好的,您稍等。”一键拍照、进行身份核实、登记签字。不到5分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陈丽华就完成了退休认证全部流程。
“以前办事,要到几个单位跑几次,不是缺这样就是缺那样,很简单的一件事,一天都办不好。”陈丽华感叹地说,现在办事太方便了,清单式目录一目了然,一名工作人员全程服务,非常贴心。
太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余芳说,针对辖区年老体弱、行走不便又需要办理业务的居民,社区随时安排专人开展上门服务。
西区结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工作,全面推行“全科型”服务模式,建立社区工作者“全岗通”工作机制,建好用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上门服务等制度,健全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全科全能”,全面提升社区干部管理服务质效。
多元供给更实惠
“老张,忙完没,快点,我们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测下血压,顺便还可以去健身室运动一下。”家住格里坪镇金林社区的李作金老人正在叫邻居一起去做免费体检。
金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柯婷说:“我们在改造过程中,考虑到辖区老年人较多但活动场所不多,于是在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后,在社区设置了日间照料中心,供老年人休闲娱乐。”
西区各镇、街道实施亲民化改造的社区,根据统一规范标准,设置了亲民服务区、办事等候区、集中办公区等3个基本功能区,整合各类服务事项30余个,开展“一站式”政务服务;针对群众养老托幼、助残扶弱、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需求,优化设置日间照料中心、5点半课堂、文体活动室等生活功能区76个,错峰开放,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完善和推广党员问需服务站、余芳调解工作室、社区议事厅等服务功能区28个,实现功能更加多样化、亲民化;支持健康小屋、“雷永家”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入驻党群服务中心,开发无偿和低偿公益项目25个,发动近2000名志愿者开展卫生保洁、上门服务等260余场次,服务群众4.9万余人次。
目前,西区已整合各类资金800余万元完成16个社区的亲民化改造,改造面积达5500余平方米。通过合理优化布局、完善功能配置、营造温馨氛围、规范外观标识、提升服务水平,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张烈说,按照三年行动规划,今年,西区将全面完成亲民化改造,并以此为契机着力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将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党员群众的服务中心、活动阵地和温馨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梁晓蔚通讯员闫佳琳还记得9岁那年,过年前夕第一次剪出“团花”,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嚷嚷着让奶奶把它贴...
华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阴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