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 莲
他是一个苦命人,年幼时,右腿受伤落下残疾,父亲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母亲带着弟弟妹妹改嫁,他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没有学费自己捡废品挣,没有父母依靠,自己打工养家,创业失败从头再来;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实在人,年幼家贫靠乡亲接济生活,事业有成毅然返乡创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他就是华阴市孟塬镇宋峪村的邵明明,一个敢闯敢干、聪明倔强的80后。
“经历的苦都是财富”
奋力打拼终成行家里手
都说80后是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1984年出生的邵明明却是在苦涩中成长起来的。
7岁那年,邵明明玩耍时不慎跌落深沟,摔伤了腿。父亲着急为他筹钱治伤赶去潼关卖棉花,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随后,母亲带着弟弟妹妹改嫁,他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腿伤无钱医治,又失去父母的疼爱,本该撒娇的年纪,邵明明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当时没钱看病,就躺在床上休养,后来伤虽然好了,但落下了残疾。”忆起这段经历,邵明明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充满感激。“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有时候爷爷下地干活没时间做饭,左邻右舍就把我叫到家里一起吃。多亏了他们,我和爷爷才能渡过那段难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家里经济困难,邵明明辍学了,但他却没有停止学习。14岁时,他靠捡破烂挣到的钱,来到渭南学习烹饪技术,学成后,先后在渭南、北京等地的饭店打工。
两年后,听说南方工资高,邵明明就去了广州,结果却被黑中介骗了,工作没找到,还差点流落街头。“浑身上下只剩下50元钱,晚上就在立交桥下凑合,白天买几个馒头吃一天,坐公交车找工作我都要算计车费省着花。那会只要有人要我,啥工作我都愿意干。”邵明明说那是他第一次有走投无路的感觉。好在身上只剩下两元钱的时候,他被招进了一家小皮具厂。
工作找到了,苦日子却没结束。没钱买被褥,大冬天只能睡光床板,邵明明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还是冷,晚上他就尽量不睡觉。身上剩下的两元钱被工友借去了一元,他就用剩下的一元钱买了一小袋洗衣粉,洗衣服洗头坚持用了一个多月。没有洗漱用品,不能刷牙,他就尽量不和人说话,鞋底快掉了就用胶水粘……
这段经历让邵明明终生难忘。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工资一个月240元,工作45天他才领到了半个月工资120元。他用这笔钱,买了一床被褥和一身衣服。躺进被窝的那天晚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于是,在工作的时候,邵明明多了个心眼,打版、下料、跟单,每一道工序,他都留心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技术。
经过几年打拼,在皮具行业有了人脉,也攒了一些积蓄。2010年,邵明明办起了自己的皮具厂。技术过硬,加上诚实守信,邵明明的皮具厂从最初的7个人、2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70名员工的小型工厂,他也从一个穷小子摇身变成了百万富翁。
邵明明说:“回头看过去,经历的苦都是财富。没有小时候的经历,没有打工的经历,就没有工厂的成功。”
“国外再好不如家乡好”
放弃高薪职位回乡创业
一切都在变好的时候,命运却再次给邵明明当头一棒。
2012年,工厂正蒸蒸日上,邵明明却被一个长期合作的香港商人骗了。货发出去了,货款却没到账,人也跑路了。这次损失击垮了邵明明刚刚起步的事业,工厂就这样倒闭了。随后,邵明明在原同事的介绍下,前往菲律宾一家大型奢侈品牌皮具代工厂打工。
初到菲律宾时,因为腿部残疾,加上语言不通,他没少受白眼。“工厂里有不少中国工人,有人说我在国内丢人还不够,还把人丢到国外去了。我就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不比正常人差,甚至比他们强。”要强的邵明明开始发奋学英语,他在钱包里放上英语学习卡片,用汉语注音,走到哪学到哪。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前连字母都不认识的邵明明,可以与当地员工正常交流了。凭借努力、技术和才能,在管理岗位上,他也干出了成绩。他负责管理的车间产量月月排在前两名,工资也涨到了每月12000元,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工作虽然很顺,但国外再好也没有家乡好,总想着回来干点啥。”2016年,一同在国外打工的一名河南籍同事因照顾家里的白鹅养殖场辞职了,这件事对邵明明的触动很大,“人家能养,我也能养。”不久,邵明明也辞职了。
回到家乡后,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党磊,谈起了发展白鹅养殖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动身前往河南考察。
“因为在南方打工的经历,我知道南方人喜欢吃鹅肉,市场前景很不错。”邵明明说,经过考察学习,在村两委支持下,2016年6月他购进了2000只鹅苗开始养殖。
起初,村民们并不看好他,有人嘲笑他:“放着高薪职位不干,把南方的鹅放北方养是瞎折腾。”也有人在养殖场外面看热闹,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不信邪,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两个半月后,这批鹅长成了。但没想到,养鹅没难倒他,卖鹅却把他难住了。鹅养成了,卖给谁呢?
为了推销,邵明明和党磊开着车四处寻找客商。但其他养殖场不告诉他们门路,他们也不认识客商,两人只好蹲守在养殖场门口,看见有拉货的车出来,就一路跟随,终于找到了鹅贩子。就这样,第一批鹅顺利出栏了。附近村民看到邵明明养鹅成功了,不少人也跟着搞起了肉鹅养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带领乡亲发展养鹅产业
邵明明的养鹅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7年,邵明明养的第二批鹅马上就要出栏了,却赶上禽流感来袭,平时8元一斤的市场价一下掉到了4元一斤。这一次,他赔了30多万元。但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邵明明并没有就此垮掉,趁着市场低迷,鹅苗便宜,他又买进了6000只鹅苗。8月底,这批鹅出栏时,正赶上好行情,市场供不应求,禽流感时赔的钱,一下子又挣回来了。
凭着努力和坚持,邵明明在养鹅产业站稳了脚跟。但他并不满足,“小时候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我有能力了,不能只顾自己发展,也要让大家一起致富。”为此,他成立了鸿丰养鹅专业合作社,带领周边40多户村民一同发展养鹅产业,他还帮助14户贫困户争取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
贫困户刘转娃是单身汉,邵明明把他招进养殖场,解决他的吃饭问题,每月还给他发放3000元工资;贫困户付金涛,父母年迈,收入微薄,邵明明主动帮扶,帮助他争取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养殖场繁忙时,邵明明优先联系贫困户前来务工……随着养鹅事业的发展,邵明明带动的贫困户越来越多。
如今,邵明明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延伸养鹅产业链上。从种鹅养殖、鹅苗孵化、养殖、销售,到饲料、鹅肉餐桌经济,邵明明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9月16日,华阴市扶贫产品展销会上,合作社生产的鹅蛋、卤鹅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10月24日,试营业的西安卤鹅店,人气爆棚……大家都说他的事业越做越大,邵明明却说,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晓蔚通讯员宋亚楠)12月5日,在华阴市总工会举办的“普惠服务·惠及职工”活动现场,一幅幅醒目的标语在周围...
华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阴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