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流域非遗文化艺术交流,近日,由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黄河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启动仪式暨首届‘九曲黄河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华阴市西岳庙广场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渭南市传统戏剧、曲艺(以下简称传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华县皮影戏作为子项目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华阴老腔、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华阴迷胡、同州梆子、合阳跳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艺术魅力独特,具有浓郁的渭南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源于1500余年前,其音乐演奏以打击小铜碗为主节拍,故称之“碗碗腔”,音乐演奏细腻古老,影人雕刻造型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华县皮影戏表演一般由五人组成,分别司职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演出搭台只需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形象地说明了其表演特色。演出本戏主要以李芳桂(李十三)创作剧目为主。华县皮影戏是镶嵌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多次走出国门交流演出,并被国内外学者考察研究。华县皮影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以华县皮影戏为子项目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西汉,已有2000余年历史。位于华山脚下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的泉店村是它的发祥地和传承地。老腔的乐器,如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等都是艺人们自己加工制作的。其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老腔的演出以古战争题材为主,有剧本百余本。近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对其文化价值重新定位,老腔的演出形式也多由原来的皮影戏改为台前表演(吼唱),更显得亢奋激越,感染力强,充满阳刚之美。华阴老腔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富平阿宫腔
阿宫腔,又称“遏工”,也称北路秦腔,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现在传世的阿宫腔分析研究可看出确系秦阿房宫之遗音。阿宫腔的语气助词(拖音)保留着鲜明的秦古汉语特色。唱腔细腻婉转、刚柔并济,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与原秦腔唱调相比,阿宫腔更细腻,拖音带出“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阿宫腔演出多为传统剧目,角色行当俱全;在表演上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绝技。阿宫腔起源于礼泉县一带,以“灯影戏”方式传承,后流传于富平县。1959年被搬上大舞台,由人扮唱替代了原来的皮影戏。阿宫腔的曲牌400种,现存剧本300余本。阿宫腔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一古老地方剧种,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5到12根不等,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到二十余根的。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手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可以娴熟地完成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特技动作。合阳提线木偶戏剧目丰富,最受群众欢迎的是“三箱(厢)”(《百宝箱》《囊哉装箱》《西厢记》)“二楼”(《谪仙楼》《鸳鸯楼》)“双钗”(《金琬钗》《双凤钗》)以及《蝴蝶杯》等。合阳提线木偶独特的声腔,被称作线腔,悲怆苍凉,委婉细腻,颇具秦地风韵。合阳提线木偶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阴迷胡
迷胡是陕西地方戏第二大剧种。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具有明显的民歌色彩。其韵曲多有“伊优而呀”之腔,是迷胡唱腔的主要旋律。“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清唱曲子一般分两类,第一类比较典雅,多用于文人雅士茶余酒后、三五知音的自娱消遣;第二类是江湖曲子,多为艺人卖唱和民间流行,文词比较通俗,有较强的风俗性。华阴迷胡的传统剧目繁多,多为口传,流传于民间的坐唱剧目至少200多个,常演的100多个。题材多为旷男怨妇、恩仇离合的爱情故事,内容多贴近社会生活和平民感情。迷胡的代表作品有:《李亚仙》《红心朝阳》《可怜慈母心》《临潼山》《五更鸟》《单刀赴会》等三百余回。华阴迷胡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华阴迷胡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荔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或老秦腔,是发祥于大荔县(古称同州)的古老剧种,起源于秦,盛于清。同州梆子的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同州梆子属板腔体,是在“西音”“秦声”音乐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板腔变化体,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的特点,唱腔精炼、短促,善用“安”字托腔,委婉动听,硬木梆子是其代表性乐器。同州梆子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阳跳戏
合阳跳戏,独存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村庄,以新池镇行家庄最为有名。跳戏又称“调(tiao)调”或“杂戏”,它是伴随着狩猎、赛神、跳巫等民俗活动发展而成的。跳戏以锣鼓作为主伴奏乐器,以吟咏与民间舞蹈结合,来展示故事情节。跳戏分为哑跳和台跳两种形式,主要动作为“上势”。跳戏表演古朴、粗犷,剧目丰富,脸谱独特,曲牌别致,表演风格因衍生环境、民俗风情和传承人技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流派。2005年文化部有关专家对合阳跳戏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一古老剧种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史、舞蹈史及民间风俗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合阳跳戏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文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1号)第七条和国土资源部《关...
华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