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资料图)
?雷建军珍藏的相关资料
?文物保护碑
?玫瑰缶(资料图)
本报记者吕佳见习记者任晓彤文图
上世纪50年代,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工程,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华县(现华州区)柳枝镇的泉护村和安家堡,发现了著名的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在这个遗址上,揭露了一处基本上保存完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地,还发现了老官台文化遗存及一座文化年代相当于东干沟、二里头的墓葬。2001年6月25日,元君庙——泉护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天下午,记者在当地文保员雷建军的带领下来到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探寻华夏文明之美。仔细观察,这里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属于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听老人们说,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有完整的围墙,有两进五开间大神殿以及戏楼、钟楼,院内东部有大型土冢五座,冢前各有大型龟驮石碑一方。每年庙会时,这里都会唱上三天大戏,还有繁华的农贸市场,周围群众会过来祭拜元君。”雷建军告诉记者,随着时间推移,这里后被改为耕地,但元君庙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至今还有村民逢年过节在元君庙遗址进行祭奠活动。
据雷建军介绍,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仰韶墓地,整体上不存在不同时期遗址重叠的现象,也没有后世人随意破坏的迹象,这在其他仰韶遗址中十分罕见。他说,当时考古专家发现墓葬共57座,墓葬部局规整有序,可以看出当时盛行合葬制和二次葬。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3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保存完整的半坡文化墓地,对研究仰韶文化早期人们的埋葬制度及社会组织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出土陶器以红陶为主,次为灰陶和黑陶;器形以平底器为主,次为尖底器;陶器种类主要有曲腹平底碗、钵、卷沿曲腹盆、双唇口尖底瓶等。陶器纹饰丰富,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彩陶也很发达,图案分为鸟纹和花卉纹两类。
雷建军一边介绍一边指了指远处竖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他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多次进行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仰韶文化遗迹遗物,其中有“太阳鸟”陶钵,被公认为华夏族群追求光明的精神支柱;有鸮鬲鼎,俗称陶鹰鼎,为华夏民族食祭肇始,天人合一的代表;还有玫瑰缶,是华夏族群得名的实物佐证,从此中华名源不再是纸上谈兵。
说到陶鹰鼎,据渭南市博物馆讲解员杨京华介绍,1957年,泉护村太平庄农民殷思义耕作时,犁出了似鬲似鼎、形象鸮鹰的古陶。次年,考古工作者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前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陶鹰鼎是仰韶与龙山文化之间,同类遗址中的稀世之宝,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渭南市博物馆收藏有复制品。
“关于元君庙、泉护村还有很多故事,元君庙是怎样由原住居民的祖庙演变成道教圣地呢?为什么全国其他元君庙都供奉元君是女神像,唯独这里供奉的是男神像?……”雷建军说,近年来他从各个渠道收集了很多关于元君庙——泉护村遗址的文史资料,他希望能建一个遗址博物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元君庙——泉护村遗址的历史文化。
凝视着石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距今6000年前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情景:那时这里是高亢平坦、土质肥沃的黄土台地,从秦岭山地峪道流出的各条渭河支流,切割台地向北流去,河水清澈,
长流不断,他们就在这方土地上,狩猎、耕作、制陶……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丹)近日,华州区卫健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工作。督查中,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及有关股室人员对三大公立医院...
华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