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呢绣花桌裙
缎面刺绣枕贴
“鸾凤和鸣”
喜幛
编者按在韩城市博物馆藏品中有一大品类十分难得,这就是刺绣。刺绣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刺绣时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各种图案、花纹。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历朝历代的手艺人,付出心血和智慧,我们才得以见到如此珍宝。
本报记者颜伟文/图
韩城市博物馆珍藏的刺绣珍品五花八门,有多个历史时期的宝贝,种类有软屏、喜帏、寿幛、冥幛及日常用品如桌裙、枕套、枕贴、汗巾、腕袖、小儿坎肩等。绝大部分用缎料,配各色丝线,以行针、斜行针、双线回针、打珠针、乱针等针法绣织而成。用料考究、绣工精巧。人物、花卉、虫鸟栩栩如生。馆藏的精美刺绣,细细观赏一番,自有美的享受。
红缎“鸾凤和鸣”喜幛,清代物件,长304cm,宽13.8cm。喜幛以红缎制作,垂帘横绣,中间绣“鸾凤和鸣”四字,上有题款“恭贺张先生令郎花烛之禧”,下款已经缺失。四周绣福星、禄星、寿星、八仙、鹤、鹿及花卉等图案。左右配以黑平绒剪贴的联语,上联“今日歌关雎四句”,下联“他年咏麟趾三章”。喜幛多见竖写体例,称贺在右上,落款在左下,当中为幛语,祝贺的年月日则竖写在落款左边。对联的排法为上联挂右边、下联挂左边,如有横额,横挂在两联正中之上。这幅喜幛和贺联精致优美,联语对仗工整,刺绣景物活灵活现,可见送礼的人是多么用心。
幛是由匾衍生而来,把匾上的题词移到布或绸缎上就成了幛。喜幛是一种贺人喜庆的礼品,多用整幅绸缎制成,上面浮粘祝颂之辞。喜幛一般会在新婚前几日赠与,它是赠给新郎父辈的,上面写着恭贺的联语,多选用“天作之合”“鸾凤和鸣”之类表示祝福的美好词句。题材有人物、龙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生动地表现热烈喜庆的气氛。男方家收到喜幛后,多将其悬挂于喜堂两侧或者四合院南面的墙壁上,并用大头针将写有贺联、称呼语及落款的红纸别在缎面上。婚事过后,再将喜幛拆分。日后,这些曾作为喜幛的绸缎就成为缝制被面的最佳原料。
红缎寿幛,出自清代,长270cm,宽83cm。以红缎为面料,七彩丝线绣制。寿幛中心绣了一幅寿星像,两边用黑丝线绣了一副对联。联长233.5cm,宽42cm。上联“曾闻椿槁萱枯一世备尝无蔗味”,下联“喜见桂馨兰馥百年获报在树人”。上款题绣“大德望海翁世伯马老先生大闻范马老伯母何太孺人懿行”,下款题绣“清儒学生员世愚侄赵寅亮、杨树声顿甘拜颂”。
寿幛上的图形由艳丽的丝线手工刺绣而成,寿星呼之欲出,童子逼真生动,贺词字体苍劲、笔锋清晰。整幅寿幛做工精美,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从中可以看出韩城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一块不起眼的布料,如果没有这些巧夺天工的手艺增值,也许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正因为这些精美的刺绣,传递出古往今来的审美变迁,留住了祖祖辈辈传承的技艺精湛,表达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正是小小绣品,大有乾坤。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李保锋通讯员陈君君)按照韩城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宣传月活动的安排部署,8月9日,...
韩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韩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