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州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富平新闻 > 正文

脱贫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还得除根子 ——富平县脱贫攻坚努力实现改善人居环境和小产业帮扶全覆盖

来源:渭南日报 2017-07-17 06:2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牛纲任佳

在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原土坡村与大渠村合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二郎神曾经担着担子路过这里,因感到鞋里有沙土,便脱了鞋抖了抖,抖出的沙土掉落在了这里形成了一个土坡,因此这里便被称之为土坡村。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大渠村的村民一直维持着靠天吃水的生存状态,生活并不富足。

近日,渭南日报“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栏目走进富平县,了解当地政府是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攻城拔寨”,让大渠村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实施滴灌土坡变绿洲

“靠天求雨度穷日,滴灌源泉助脱贫”,柿子和花椒作为大渠村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近几年来其效益已经显现,这里的贫困户依靠政策、凭借双手,贫困的生活逐渐变成了历史。

“以前我这儿的人喝的都是窖水,群众靠天吃饭,雨水多了收成就能好一些,雨水少了,日子肯定就过不前去。我屋有3亩地种的椒树,天不下雨,花椒产量小,品质不好,就卖不下钱,现在政府给村打了井,在村上面建了水塔,专门给我们浇地,地里不愁水了,花椒也长得好了,就能卖个好价钱。不光是浇地方便,我们现在也吃上了自来水,这是政府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大渠村村民张志敬说道。

张志敬家属于大渠村贫困户中的特殊情况,儿子早年去世,留下了两个孙女,张志敬老两口已经70多岁,既要维持家里的生计又要供孙女上大学,一年家里的开销最少也得两、三万元,因此脱贫政策和孙女早日学有所成,成了老两口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深入了解大渠村的滴灌实施情况,记者与村民一道走上村里的“土坡顶”。到达目的地后,记者看到滴灌设备与水塔都被围了起来,而大门钥匙就在村民自己手里,水塔外就是一片花椒园,园子里的输水管道正源源不断地流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源”。

针对大渠村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的实际,富平县各级政府联系市、县水利部门,先后3次深入大渠村勘探,并通过地震点测试,投资300万元,历时45天,850米的“380”岩溶井贯通出水。投资150万元,实施了300方柱形蓄水池项目,配套铺设2.7万米输水管道和1300亩滴灌网络,配备200千伏变压器,彻底解决大渠村群众的饮水难、灌溉难问题。仅此一项,足以解决大渠村脱贫问题。

“没有打井建水塔前,先不说收成咋样,不下雨自己吃水都要靠担呢,不说我们这身体,小伙娃都吃力,谁能想到现在还能吃上自来水,原来屋里的房都是砖墙,后来政府给我把房都粉刷了,你看这墙白的跟新房一样,政府给我们贫困户的政策是真的好,我不说了,你们在屋坐喝水,地里还有活呢。”已经70岁的张志敬拿起农具健步走向了自己的花椒园。

“我们村从面子、里子、根子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解决面子问题,也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和村民的出行问题;紧跟着就是里子问题,也就是产业扶贫贫困户想要脱贫必须得有产业来支撑,去年村里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给村民打了‘380’深井,1500亩的花椒树和柿子树全部实行滴灌,仅此一项每年可以增产300多万元;最后就要解决贫困的根子问题,要让贫困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改变原来的思想观念,‘扶贫先扶智\’让他们不要等、不要靠,要凭自己的干劲和双手脱贫致富。”大渠村村主任张根朝说。(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富平“三项机制”为基层党建添活力

本报通讯员王腊梅记者屈荔鹏“喊着号子干,不乏!”周末的一天,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党员活动日上,38名党员参加完学习后自发组织起来清运施工留在村道上的垃圾时,有人劝78岁的老党员郑生林休息时,他的这句...

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脱贫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还得除根子 ——富平县脱贫攻坚努力实现改善人居环境和小产业帮扶全覆盖)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