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城隍庙参观“一带一路”国际灯展中的“秦腔”作品
陶明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怎样将优秀文化内涵融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陕西调研了解到,陕西以“文化+”的方式探索传播文化自信新路径,以“文化+品牌”“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项目”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大力保护扶持稀有文化样本,并通过在转化和发展中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表现方式和时代内涵,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获新生
幕布渐亮,锣鼓敲起,迈克尔·杰克逊甩帽、转身,逼真的太空步和机械舞如同真人“复活”。前不久,这段以“皮影+戏曲”表现现代摇滚艺术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其中在脸谱、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上当日点击量达到10余万次,国内网络点击量超过百万次。“从汉代流传至今的皮影戏也可以跳芭蕾、玩摇滚,我们正在尝试把新鲜元素注入传统民间艺术,向年轻人的审美观念靠拢。”这段皮影表演的创作者、陕西省华县皮影艺人薛宏权说。
以“文化+品牌”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已在陕西取得明显成效。据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李鑫介绍,2014年,陕西省创办文化品牌“国风·秦韵”,通过国际巡演交流、国内展演推广、举办电视栏目、大讲堂等形式,对包括陕西地方戏曲、长安画派、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等多种门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保护。
陕西传统文化品牌“国风·秦韵”推出了一系列好戏佳作。秦腔《家园》讲述了陕南移民搬迁中的感人故事,这部由基层剧团主创的现代戏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成为开幕大戏;商洛花鼓戏《带灯》由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富平县时隔半个多世纪复排阿宫腔传统戏《王魁负义》,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同时,陕西省还将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成特色鲜明、内容精巧的节目包向海外推广。2017年春节期间,由“国风·秦韵”品牌组建7个演出团队赴欧美11国25座城市,举办了40余场陕西民乐、西安鼓乐、剪纸制作、皮影雕刻、社火脸谱绘制、农民绘画、皮影戏和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等演出活动,在海外掀起一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国风·秦韵\’品牌正是通过不断激活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把戏曲和百姓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在陕西,传统文化不仅在集中保护和大力弘扬中起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还在不断挖掘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在与创意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中,实现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延安枣园文化广场项目是对红色革命文化进行整合提升的范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这里的“延安1938”文化街区看到,“小八路邮局”、“New秧歌”等特色门店将陕北特色文化和当下流行元素结合,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和青年人在此参观体验。
同时,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结合4DX和巨幕技术的革命题材实景电影《阿良的长征》都尝试以年轻人的故事、创新的形式来展现革命历史题材。这两部红色作品的出品方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延安文投公司总经理邹林丰说:“红色题材与高科技的融合会释放出巨大的文化魅力,这样的创新会吸引更多青年人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
通过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挖掘和转化创新,陕西以“文化+创意”提升改造了传统旅游、传统商业,唤醒了文化资源的活力和影响力。其中,韩城古城文化街区、照金红色旅游小镇等文化项目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展示、文化产品交易、旅游观光的新热点。
“2016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年度人物”获得者、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陕文投”)董事长王勇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的阶段之后,现在要实现从实体产品向传递文化自信的“飞跃”。因此,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对过往历史文化的自信和当前对现实文化的心理需求对接,就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
“文化+金融”支撑产业“造血”
陕西省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16.7%。按照陕西省发展规划,陕西文化产业未来五年要达到年均25%的增长率,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到“十三五”末要达到6%以上。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化+金融”为文化产业不断“造血”的有力支撑。陕西省政府先后出台多份文件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截至2015年末,陕西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超过260亿元,同时包括陕文投、西旅集团、陕西广电集团等五家文化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超过40亿元。
以陕文投为例,这家企业的文化金融板块包括小贷、担保、资产管理、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基金管理、互联网金融、文交所、版权交易中心、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等十多家文化金融类机构,还在筹建包括融资租赁、PPP基金等在内的其他金融业态。
其中,陕文投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为4亿元,是全国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文化类小贷公司之一。该公司针对不同的经营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客户设计了文化授信贷、企业经营贷、文化信用贷、文化创意贷、文化抵押贷等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向外贷款37亿元,服务超过800家企业,其中文化类贷款占比超过六成。
此外,陕文投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光谱技术等手段,推动文化资产的风险标准化。通过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将定量分析引入以往更偏重于经验定性分析的版权、书画艺术品鉴定、评估系统中,建立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和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这为金融机构开展文化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提供了价值依据,降低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风险识别的难度。
王勇说,通过文化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咨询、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评估和交易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帮助文化企业对接金融资本。
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陕西能得到世界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厚重,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但陕西的文化资源展示还很不充分,呈现出“小、散、浅”的特点,陕西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三年来,陕西将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和重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提升,以“组合拳”的方式推动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实施,这些文化项目将历史脉络、民俗风貌、现代旅游等元素结合在一起,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改善民生、促进旅游发展,初步显现了文化效应和市场效益。
2013年初,陕西省政府组成专门队伍历时半年深入调研,确定了从省级层面系统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随后出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了30个重大文化项目。
按照唯一性的原则,确定了汉唐帝陵旅游项目、丝绸之路风情城、文安驿文化园区等项目,主要是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让静态的文化动起来。按照至高性原则,确定了西周文化景区、秦兵马俑文化景区、汉长安城大遗址景区等项目,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带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按照标志性原则,确定了中国革命艺术家博物院、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陕西大剧院等一批设施类项目,以填补陕西文化设施的不足,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据了解,为了把这些文化项目建成经得起历史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工程,在规划设计中,由陕西省政府整合筹措,每个项目补助1000万元规划补贴资金,同时设立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陕西省旅游投资基金,在财政资金的驱动下,吸纳社会资本为这些项目服务。
据估算,这30个项目的总投资将超过500亿元,为了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陕西结合实际,做到了“一个项目一种开发方式”。对于文化旅游类项目,既有省属国内文化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并建设运营的,也有地方政府提供优惠条件吸引社会投资进行建设的。对于设施类项目,则有政府主体投资、国企投资代建、政府回购等多种模式。目前,文安驿文化园区、白鹿原影视基地、汉长安国家遗址公园、药王山文化景区等多个项目已建成开放。
提升“软实力”需多重助力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寻找到其精神内核之后,以有效手段使之年轻化、现代化,并通过政策支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最终为民族积累文化精神、让百姓从文化中受惠。
王勇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从“护物”、“示物”提升为“化人”、“聚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对中华民族的凝神聚气之力,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找到其符合社会发展和百姓精神需求的当代价值。
肖云儒则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文化,还应该是历史文化延续至今并形成今天传统的“传而统之”的文化。他建议,在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播中,要使之年轻化和现代化,通过运用“互联网+”等新思维新手段,探索适合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话语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整合文化、教育、旅游、文物等部门的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共建机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重点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以乡贤文化构建乡村文化生态,实现“让我们子孙后代成为中华文明熏陶出的书香门第”。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勇 杨一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马利娟记者周明)近年来,渭南市富平县着眼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不断强化措施,压实担子,真正使组织生活熔炉“热”起来,让每名党员都动起来。立足务实管用,该县研究出台的《严格组织生活十条措...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