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州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大荔新闻 > 正文

一本日记 见证40年医患情 75岁癌症患者想对当年的医生说谢谢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8-03-22 07:52   https://www.yybnet.net/

王老先生翻着以前的日记本回忆看病的日子本报记者党运摄

一本旧日记,王发源小心翼翼呵护了40年。从渭南到西安,几次搬家,都随身带着。

日记写于1978年,他35岁。这年8月,他被检查出得了直肠癌,并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西安交大二附院)做了手术。40年过去,日记本早已发黄,写在上面的铅笔字,模糊不清。但于王发源而言,这每一个字都是温热的、弥足珍贵的——与其说这是病隙随笔,不如说这是一份医患真情。

40年前被检查出直肠癌

1978年6月,正在大荔县朝邑农场当技术员的王发源,感觉肚子不舒服、便血,起初他以为是慢性肠炎,两个月后,他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高位直肠癌。

王发源事业心强,他曾将农场一直以来的“棉籽硫酸脱绒”技术,改进为冷硫酸脱绒,消耗更小、时间更短、更安全,极大地提高了旱地种植棉花的产量,此项技术曾在全省推广。

当年的医疗水平下,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在腹部开一个口排便;另一种方案是保留原肛门。

“我属于高位直肠癌,难道真要在腹部永久性开一个口?”想到以后可能要终身从腹部这个开口处排便,王发源感到很绝望,“我当年才35岁,换作任何人都受不了吧?”

“遇到李大夫,觉得很幸运”

在等待化验结果的两天时间里,王发源跑遍了西安的图书馆,查看大量关于直肠癌的书籍,鼓起勇气,给主治医生李国威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底稿,王发源保存至今。

“入院几天来,出于内心的焦虑,很想和您交谈一下,”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保肛”意愿,“这种手术较复杂,往往需要大夫较大的劳作和占用过多的时间,我迫切地期望大夫们在操作中尽可能地保留肛门。”

信写好后,王发源趁着李国威查房的机会,交给了他。手术进行时,整个过程完全按照王发源在信中的愿望进行,做了5个多小时,很顺利。“保留原肛门这个方案,切除部位深、难度大、更易感染。”王发源告诉记者,这场手术,他遭罪不少,但能遇到李大夫,觉得很幸运。

医患之间有真诚和信任

40年过去,王发源与李国威再没见过面。随着年纪增长,他特别想见见李国威,“当年出院时,也没有见到李大夫,连一句谢谢都没来得及说。”

王发源说,当年这封信,就是病人向医生的坦白书,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一种真诚和信任。回到农场后,他更懂得了时间的珍贵、生命的有限,将医护人员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用在了农业工作中。

1992年,王发源在全省率先成立日光温室培训班、瓜类嫁接技术培训班,并在工作之余,搜集全国各地治疗各类癌症的中草药验方,编成一本5万字的册子,给医务人员、癌症患者提供参考。

记者昨天联系到了交大二附院宣传部。工作人员说,李国威是医院普外科教授,退休后被医院返聘至今,一直坚守一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去年11月荣获医院“抗战迁陕建院80周年”杰出贡献奖。

“40年前这种融洽和真诚的医患关系让人感动。”工作人员笑称,李国威教授救治过的病人太多,可能对当年这场手术没有印象了,但是一定会将王发源的心愿转达给他。

本报记者宋雨

实习生张雯崔诗怡

新闻推荐

大荔阿寿村举行赛花馍

本报渭南讯(李世居记者杨晶)3月17日,蒙蒙的春雨也没能挡住“中国花馍之乡”阿寿村群众赛花馍的热情,在“二月二”前一天,村庄的东西南北“四个社”的村民敲锣打鼓、花苫鼓开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本日记 见证40年医患情 75岁癌症患者想对当年的医生说谢谢)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