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景区榆林日报记者杨彬摄
阎敬铭雕像延安日报记者刘阳摄
延安日报记者方大燕
人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丰图义仓,就是这样。
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大荔县赵渡镇人)倡议修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竣工。据记载,在工程的后期,适逢关中大旱,此时多数窑洞已储备满粮食。朝邑县令开仓赈灾,丰图义仓头次派上了大用场,雪中送炭,救民于水火。
阎敬铭是晚清著名的理财专家,誉有“救时宰相”之称。清咸丰初年,他任湖北粮台总办时,删减浮费,核定员额,一年为朝廷节省库银十万多两。后来,当得知自己家乡陕西一带发生了特大旱灾,他急忙上奏慈禧太后,让自己回陕详查。
他回到朝邑,看到的是残垣断壁,饿殍遍野,有卖儿卖女的,甚至出现人吃人的可怕景象,情况万分危急。他一方面快马流星速报朝廷请求拨款调粮救济,一方面同地方官员、乡绅筹粮搭粥棚,放舍饭赈济灾民。阎敬铭觉得这可解一时燃眉之急,难解长远的防旱备荒。他苦思冥想,最后决定建粮仓。
阎敬铭回京后,便详写奏章,力谏朝廷予以批准。不久,朝廷终于准奏,令陕西官员抓紧组织进行施工。光绪十一年(1885年)丰图义仓正式竣工,历时四年。目前,这座历经130多年,在历次灾荒中放粮赈济,救民无数的粮仓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渭南市中储粮工作人员任宁介绍,义仓是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丰图义仓建成后,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当时,丰图义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丰图义仓一直由大荔县朝邑粮站使用。该仓曾连续40多年被鉴定为无鼠雀、无霉变、无虫害、无事故的“四无”粮仓,确实起到了为国储粮,为民分忧的作用。2013年以来,大荔县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景区粮食文化广场,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广场、主题雕塑、朝邑十二景古树阵、农耕文化等景观节点,集停车、住宿、农家乐、仿古一条街及休闲娱乐为一体,有效提升了丰图义仓景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2006年,国务院批准丰图义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前往丰图义仓景区的路上,路边的标语写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阎敬铭这个老乡不但让家乡人在灾年粮食无忧,多年后还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旅游,继续为当地人创造财富。
大荔有这样造福家乡的官员,真是幸事。
新闻推荐
本报渭南讯(李世居记者杨晶)立冬时节,走进大荔县沙苑苏村镇的万亩杨树林,一眼望去让人惊叹,普普通通的杨树林随着阵阵微风拂过,就像天女散花一般,和满地的黄沙遥相呼应,杨树多数都披上了“黄金甲”,吸引了...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