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正敏原所在的“正俗社”由于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许多演员都离社另谋出路,而此时李正敏的艺术水平正处于高峰时期。当时,李正敏的岳父高德庵是西大街正学街口“世兴奎”纸店的经理,在其爱女高小侠及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高德庵慷概应允解囊相助,在西大街桥梓口修建了一座剧场,取名“正艺社”,供李正敏演出。
当时李正敏和李正宾、康正绪等人搭班演唱了好多经典折子戏,特别是《五典坡》“探窑”一段戏,很受群众欢迎。
在当时,西安的戏曲班社很多,加上抗日战争爆发,豫剧、蒲剧、评剧等不少戏班子纷纷云集古城。“正义社”主要靠李正敏支撑,他既是社长又是主要演员,虽然和他搭班子的有许多演员,剧社仍然显得势单力薄。他们缺少经济基础,尤其是西大街当时比较偏僻,看戏的人比较少,维持不下去,剧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停演了。后来“正义社”将剧场迁移到蒲城县、大荔县,到县城乡镇巡回演出,维持演员的生活。在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该剧社解散了。
西安解放后,李正敏应聘到省戏曲研究院。我记得1952年,剧院在西安南新街路西搭建了木架席棚大戏台,进行汇演,李正敏在此演过一段时间,此时他37岁了,和田德年、刘易平演唱过《忠保国》,其中《二进宫》一折戏,李正敏扮演的是李彦妃,刘易平扮演的是徐彦昭。
随后根据省文化厅的要求,省戏曲研究院组建了眉碗团,李正敏被任命为团长,他和碗碗腔名家谢德隆合作指导,排练了以李瑞芳、蔡志成搭配演出的《金碗钗》,深受观众赞扬,当时久演不衰。
西安地理 欢迎来稿
投稿邮箱:wangyatian@xawb.com
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吴冰付桂茹)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17日上午,大荔县委机关大院内人声鼎沸,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据悉,为开展机关体育活动,活跃干部职工业余生活,增强机关的凝聚...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