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晓 文/图
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因口感好、食用方便、价格低、易于贮存,一直是陕西人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
家住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的张顺锁一家世代做挂面,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挂面世家”。
爷爷张顺锁用挂面养家糊口
84岁的张顺锁,从14岁就跟着自己的爷爷学做挂面,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开始干活。从配料、和面、醒面、杠面、盘面,到搓条、上面、铺面、晾晒……十多道工序需要费时两三天时间,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做挂面的时候,他要给爷爷、父亲打下手,等到挂面做成后,他又挑起二三十斤重的担子去距家20里远的县城叫卖,来回一趟步行就要4个多小时。
“那时候没有手套和帽子,手上全是冻疮,大冬天往外渗血……”张顺锁说,为了全家的生计,只盼着早早把挂面卖了换钱。那时候一斤挂面只能赚到几分钱的利润,但一想到全家都靠着这微薄的收入换“黑面”充饥时,他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父亲张忠义用挂面发家致富
靠着从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张顺锁养活了一家老小。后来,儿子张忠义也接过父亲的衣钵,做起了挂面。
挂面做得好,选材很重要。张忠义家里的十几亩土地都种上了小麦,生意好的时候还需要收购同村乡亲的小麦。
“我们的挂面从来不用外边买的面粉,因为经过加工的面粉都会有添加剂,这会让挂面的劲道和口感大打折扣。”张忠义认为,自己亲手种的小麦用着更放心。
作为传统的手工挂面,工序多、制作时间长,且产量低。生意最不景气的那些年,忙活一年也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眼瞅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的钱也越来越多,自家却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折腾,张忠义心里多少有些着急。但张顺锁教育张忠义:“这是祖传的手艺,不能丢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传统工艺的重新认识,张忠义的手工挂面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被市上确定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后,张忠义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甚至在村子里也成了数一数二的富裕家庭。
儿子张杨飞用挂面吸引八方来客
27岁的张杨飞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心中有梦的他也想有一番作为。经过思考,他决定用网络平台把传统手工挂面发扬光大。就这样,张扬飞把挂面搬上了互联网,风风火火地做起了电商。
“现在买我们家挂面的可不止周边县城的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呢!”张杨飞的口气里是满满的自豪。
为适应越来越多人群的需求,他家的挂面品种也从单一的传统口味,增加了鸡蛋、菠菜、火龙果、西红柿、红萝卜等多个品种,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孕妇、幼儿等新研制的特色配方挂面。
张顺锁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一年能生产、加工挂面3万多斤,收入至少在15万元左右!真的没想到挂面能带来这么多的经济效益,我们将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陕西澄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澄阳种养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信息
受陕西澄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委托,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了《澄阳种养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目前...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