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本报记者 陈新涛
20年来,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的先锋本色。他,就是澄城县“十佳公仆”——澄城县农技中心农技站站长刘王涛。
1999年,刘王涛从省农校毕业后到澄城县农技中心工作。如今,39岁的刘王涛担任该县农技站站长,负责全县农业高产技术推广工作。
刘王涛率先提出“1亩试验田、10亩示范田、100亩大田所投入的精力和劳力是相同的”工作思路。多年来,他负责在冯原农场种植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超高产研究试验、密度试验。由于播种试验要求当天种完,他和团队成员们连续作战,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农场180亩试验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进行人工播种。
经过努力,刘王涛种植的试验田得到省市县(区)有关专家多次观摩,观测得出的科学数据和试验报告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研究材料采纳。
谈及自己的农业情怀,刘王涛说:“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归宿。”为此,工作之余,他经常抽时间“充电”,撰写的农业科技论文及试验总结多次在农业核心期刊上发表。
在工作过程中,刘王涛发现当地有养殖基础,光靠发展种植业过于单一,农民致富速度缓慢。于是,他组织澄城县畜牧专家和果树专家到包联的冯原镇迪加河村举办讲座。在他的宣传引导下,村民靠养殖一项增收60万元。如今,在迪加河村,种植、养殖已初步形成互补产业链,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刘王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工作上硕果累累:2006年创造了全国旱地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他推广的旱地地膜玉米种植技术,连续4年在同一地块亩产突破了1250公斤;2012年9月,他指导的百亩示范田刷新了陕西省旱地春玉米高产纪录,平均亩产1058.1公斤;他开创的地膜玉米膜侧高产栽培技术,在榆林毛乌素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被人们广泛采用;2018年10月,刘王涛主持制定了2项渭南市技术规范——《夏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渭北旱塬春玉米绿色高产覆膜栽培技术规程》,由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他和同事经过10年努力,使玉米成为澄城县第一大粮食作物。
目前,刘王涛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领域已由粮食作物向果树、蔬菜、设施农业方面拓展,而他个人也正努力向全能型农技推广人迈进。
新闻推荐
家住渭南市澄城县的王宏武9岁时失去双臂,17年来,他背着宣传展板辗转走过全国400多个市县,开展禁毒知识演讲1000多场次,活成了...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